第627章 巷残犹见血痕在,城破难遮百姓忧(2 / 4)

加入书签

“陛下,”他躬身行礼,声音沙哑,“臣听说李尚书、王尚书劝陛下迁都,臣以为,不可!”

谢渊的声音虽弱,却像一颗石子,打破了御书房的沉寂。李嵩皱起眉头,语气带着不满:“谢太保,你重伤在身,不在府中静养,来此多言何为?迁都之事,乃臣与王尚书为陛下安危、为大吴社稷着想,轮不到你一个武将置喙!”

“武将?”谢渊冷笑一声,咳了几声,用手帕捂住嘴,帕子上染了点点猩红,“某虽为武将,却知‘守土有责’;某虽重伤,却知京师是大吴的根本,迁都就是亡国!李尚书,你说瓦剌今夜袭内城,可有探马的亲笔军报?你说边军未到,可知道宣府卫李默副总兵已率三千骑来援,此刻已到卢沟桥,为何你一字不提?”

李嵩脸色一变,眼神闪烁:“我……我也是听探马说的,或许……或许有误;李默的援军,臣也是刚得知,还没来得及禀报陛下。”王瑾赶紧帮腔:“是啊,谢太保,我们也是为了陛下好,怕陛下担心,才没及时说援军的事。”

“为陛下好?”谢渊看向王瑾,眼神锐利如刀,“某听说,王尚书昨日私拆了边军的急报,将李默援军的消息藏了起来,可有此事?秦指挥使(秦飞)已让人去查礼部的文书房,想必很快就有结果了!”

王瑾吓得后退一步,支支吾吾地说:“没……没有,这是污蔑!谢太保,你别血口喷人!”

萧桓看着两人的模样,心里已明白了七八分——这两人,根本不是为了他的安危,是为了自己的私利,怕死守京师会危及他们的地位,甚至可能与瓦剌有勾结,想借迁都谋夺更多权力!“够了!”他猛地拍案,茶盏被震倒,茶水洒在文书上,“李嵩、王瑾,你们若再敢提迁都二字,朕定不轻饶!”

李嵩、王瑾不敢再言,只能躬身退下,心里却满是不满。走出御书房后,李嵩压低声音对王瑾说:“谢渊这老东西,坏了咱们的好事!不行,咱们得想办法,让陛下不得不迁都!”王瑾点头:“我让人去街上散布‘瓦剌今夜袭城,内城必破’的谣言,再让人把内城的城门钥匙藏起来,到时候人心大乱,陛下就算不想迁都,也得迁!”两人相视一眼,眼里满是阴狠。

御书房内,谢渊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,心里满是担忧:“陛下,李嵩、王瑾居心叵测,他们定不会善罢甘休,恐会暗中作乱,动摇人心。”萧桓叹了口气,走到谢渊身边,扶住他:“太保,朕知道。可百官惶惶,百姓忧惧,若不拿出个定心的法子,怕是真的会出乱子。”

谢渊抬头,眼神坚定:“陛下,臣有一策——移驾太庙!太庙是列祖列宗的陵寝所在,陛下移驾于此,向列祖列宗明志,誓与京师共存亡,既能稳定百官和百姓的心,也能试探出谁是真忠、谁是真奸——若有人敢阻驾,便是心中有鬼,臣定能揪出他们的罪证!”

萧桓眼睛一亮——太庙乃大吴的精神象征,他移驾太庙,就是向天下表明,他不会弃祖宗、弃百姓,百官和百姓见他如此坚定,定会安心;而李嵩、王瑾若真有二心,定会出面阻挠,到时候就能揭穿他们的真面目!“好!就按太保说的办!朕明日一早就移驾太庙,誓与列祖列宗、与京师共存亡!”

谢渊离开后,萧桓让人取来太庙的舆图,仔细查看——太庙位于内城东北,靠近安定门,周围有京营卒驻守,安全有保障;且太庙内有先帝的牌位和遗物,能让他更坚定心志。他又让人去尚衣监,取来神武帝萧武当年穿的铠甲(虽已陈旧,却仍保存完好),还有永熙帝萧睿的手谕——那是永熙帝临终前写的,上面“凡大吴子孙,失寸土者,无颜入太庙”十二个字,笔力遒劲,仿佛在提醒他,不可弃京师、弃国土。

夜深了,萧桓却毫无睡意,他换上常服,带着两名内侍,悄悄走出皇宫,想看看百姓的情况。内城的街道上,灯火稀疏,偶尔能看到京营卒在巡逻,还有百姓在自家门口搭起棚子,给巡逻的士卒送水送干粮。一个六岁的孩子,正拿着木炭在墙上画“守京师”三个字,画得歪歪扭扭,却格外认真;孩子的母亲站在一旁,手里缝着铠甲的破洞,嘴里哼着家乡的小调,歌词却是“守好城,护好家,不让胡贼进咱家”。

萧桓走过去,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:“孩子,你画的是什么呀?”孩子抬起头,眼里满是认真:“大人,我画的是‘守京师’!爹说,只要咱们守住京师,胡贼就进不来,娘就不会哭了。”孩子的母亲看到萧桓的衣着,虽不知是皇帝,却仍恭敬地行礼:“大人,您是官吧?求您千万别放弃京师,咱们百姓都愿意守,就算砸锅卖铁,就算拿锄头拼,也不让胡贼进来!”

周围的百姓听到声音,纷纷围过来,有的说“咱们已把粮食都捐给军里了”,有的说“我家男人去帮着修城防了”,有的说“只要陛下不放弃,咱们就跟胡贼拼到底”。萧桓看着这些朴实的百姓,眼眶泛红——他之前还在犹豫,可百姓们都这么坚定,他这个皇帝,更不能退!

回到皇宫,萧桓立刻让人传旨:明日辰时,移驾太庙,命文武百官随行,凡无故不到者,以“不忠”论处;同时命秦飞率玄夜卫卒加强太庙周边的防卫,防止内奸作乱;命陈忠尽快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