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3章 血溅城垣填破阙,尸堆壕堑阻胡兵(4 / 4)

加入书签

间凝成冰。

半个时辰后,秦飞终于突破防线,见到了李默的边军——五千边军已在常营布阵,李默正等着他的信号。“李总兵,谢太保令:辰时三刻,内外夹击!”秦飞喘着气,箭伤的疼痛让他几乎站不稳。李默立刻下令:“吹号,进军!”

辰时三刻,边军的号角声终于传到京师。谢渊站在德胜门城楼,望着远处边军如潮水般冲向瓦剌大营,立刻下令:“九门全开,冲!”京营卒与百姓们呐喊着冲出城门,与边军形成夹击之势。瓦剌腹背受敌,顿时乱作一团,也先见大势已去,下令撤军。胡骑们纷纷上马,往北方逃去,京营卒在后追赶,斩杀胡兵三千余人,缴获马匹两千余匹,兵器无数。

谢渊接到最终战报:七日围城,京师共折损卒七千三百余人,百姓伤亡两万余人,瓦剌伤亡一万五千余人,粮道已通,援军陆续入城。他站在德胜门城楼上,望着满地的尸体与废墟,百姓们的欢呼声就在耳边,可他心里没有半分快意——若不是刘焕私粮、张文通敌,伤亡绝不会如此惨重。他转身对赶来的萧桓(德佑帝)道:“陛下,京师虽安,边患未除,需重整防务,严惩奸佞,方能保长久太平。”萧桓望着城楼下的忠骨,眼眶泛红:“谢太保,都依你。”

片尾

瓦剌围城得解后,萧桓下旨:斩刘焕、张文等通敌奸佞,抄没其家产,充作军粮;追赠岳谦为“镇国将军”,周虎、周老汉等战死百姓为“忠民”,家属由户部按月发放抚恤金,入祀“忠勇祠”;陈忠因查粮征粮有功,升户部尚书(正二品);秦飞因突围传信有功,升玄夜卫指挥使(从一品);谢渊总领抗胡之功,加“太师”衔(正一品),赏黄金百两、绸缎百匹。

谢渊则奏请萧桓,改革户部粮饷制度:设“粮饷督查司”(从四品),隶御史台,专司粮饷调度核验,防私扣;加强边卫通讯,设“烽燧联动制”,确保军情及时传递;工部赶造火器,加固九门城防,防瓦剌再犯。萧桓准允,命李嵩、张毅(正二品工部尚书)牵头落实。

京师百姓为纪念抗胡守城之功,自发于德胜门内立“护京碑”,碑取青石,高两丈,额题“忠勇安邦”,碑阳刻谢渊、岳谦、秦飞等忠良名氏,碑阴刻守城百姓名录,旁刻“七日夜死守,万余人捐躯,京师乃安”十二字。每至初一、十五,百姓皆来碑前祭拜,香火袅袅中,总能听见老人对孩童说:“当年瓦剌围城,谢太保带着咱们死守,才保住了京师——要记住,无论敌人多强,只要咱们同心协力,就没有打不赢的仗。”

卷尾

《大吴史?列传第三十二?谢渊传》载:“德佑京师之围,渊死守七日,斩佞臣、征私粮、励军民,终待援军至,解京畿危。帝赞曰:‘渊之忠勇,胜似长城;京师之安,全赖此臣。’”

《玄夜卫档?抗胡录》补:“围城案后,帝命将‘刘焕张文通敌案’与‘瓦剌攻城战报’编为《京师守御录》,颁行天下,诫‘边患之烈,在防外寇,更在防内奸;官官相护,乃亡国之根’。兵部推‘边卫联防制’于九边,宣府卫、大同卫皆增兵筑城,瓦剌自此数十年不敢南犯。德佑末,时人谓‘七日夜守城,百年无胡尘’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