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7章 今兹漠北烟尘靖,犹忆当年焚信时(4 / 6)
敢诱我陛下投降,简直痴心妄想!我大吴有百万军民,有坚固城防,定能打退你这胡虏!”
说完,他将劝降书和密信扔进火盆。烈焰瞬间窜起,羊皮纸卷曲、燃烧,黑烟袅袅升空,却被军民的欢呼声盖过。
“我谢渊在此立誓!”谢渊拔出“镇国剑”,剑尖指向漠北方向,“若瓦剌敢破居庸关,若德胜门敢失陷,我谢渊定以死殉城,绝不屈膝!”
城下军民齐声喊:“愿随太保守京师!城破人亡,绝不屈膝!”声音震得城楼都在微微颤动。
岳谦率九门兵卒上前,单膝跪地:“我等兵卒,愿随谢太保守京师,练强本事,打退瓦剌,若有二心,天诛地灭!”
周老汉率乡勇们跪地:“我等乡勇,愿助军守城,自备粮械,绝不退缩!”
百姓们也纷纷跪地:“我等百姓,愿输粮助战,与京师共存亡!”
谢渊看着这一幕,眼眶湿润。他扶起岳谦,又扶起周老汉:“有诸位同心协力,何愁瓦剌不破?何愁京师不守?”
此时,玄夜卫哨骑来报:“谢太保,瓦剌使者在居庸关看见城头烈焰,已掉头回漠北了!”
城下军民欢呼雀跃,笑声、欢呼声飘在京师的上空,温暖了整个夏季。
萧桓在宫城得知焚信的盛况,还有瓦剌使者退走的消息,心里松了口气。李东阳道:“陛下,谢太保焚信立誓,不仅安了民心,还吓退了瓦剌使者,真是社稷之幸!”
萧桓点头:“谢渊真是朕的肱骨之臣!传朕的旨,赏谢渊黄金百两、绸缎二十匹;赏九门兵卒、乡勇每人银二两、粮一石;百姓助战者,户部按户补粮五斗。”
内侍领旨而去,萧桓走到窗前,望着德胜门的方向,轻声道:“大吴有谢渊,真是幸事。”
焚信后次日,秦飞率玄夜卫清剿石迁旧党,抓获镇刑司旧吏三十余人、诏狱署小吏十五人、粮吏八人。魏庸、王庆因通敌罪,被判斩立决;徐靖因主动招认,贬为庶民,流放崖州;其余从犯,按罪轻重,或贬谪、或充军。
“谢太保,”秦飞奏报,“石迁的党羽已清得差不多了,镇刑司现在由玄夜卫暂管,等陛下任命新提督。”
谢渊点头:“辛苦秦指挥使。镇刑司掌密探,必须由清正之人掌管,绝不能再出石迁这样的奸佞。”
李嵩(正二品吏部尚书)考核官员,罢免与旧党有牵连者二十余人,擢升郑恒(从七品御史,曾弹劾石迁)等忠良,朝堂风气为之一清。
陈忠率户部吏员,将通州粮库的粮运到九门,兵卒、乡勇每人领到一石粮,百姓每户领到五斗粮。周虎捧着粮袋,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了:“俺们不仅有粮吃,还能守城门,真是太好了!”
陈忠笑着说:“这是陛下的恩,是谢太保的功劳。你们守京师,就是守咱们大吴的家!”
百姓们也纷纷说:“陛下圣明,谢太保忠良,咱们定能过安稳日子!”
张毅派周瑞(正三品工部侍郎)赶造火器,送火器百门、滚木千根、箭万支到九门。周瑞对谢渊道:“谢太保,这些火器都验过了,威力比之前的大;滚木也用的是硬木,能砸坏瓦剌的骑兵。火器库加派了三重守卫,钥匙由工部、兵部、玄夜卫共管,绝不让石迁的事重演。”
谢渊看着新火器,点头道:“有这些器械,再加上军民的士气,京师固若金汤。”
李默从宣府卫调兵五千,驻守居庸关,加固烽燧,增设箭楼。他对守关兵卒说:“谢太保在德胜门焚信立誓,咱们在居庸关也要守住,不让瓦剌前进一步!”
兵卒们齐声应诺,每日加紧练兵,烽燧的烟火日夜不熄——他们知道,居庸关是京师的门户,若失守,京师就危在旦夕。
大同卫守将陈安(此前被石迁诬陷,现已复职)也加强防务,派哨骑每日巡查,防瓦剌游骑窥伺。
京师国子监的学子们写文章歌颂谢渊“焚信拒降、护国安民”,还把文章刻在石碑上,立在国子监门前。国子祭酒(从四品)对学子们说:“谢太保的忠勇,是咱们大吴的榜样。你们日后为官,也要像他一样,忠君爱国,绝不向外敌低头。”
学子们齐声喊:“忠君爱国,拒敌守土!”
瓦剌左贤王派探哨来京郊窥伺,见德胜门的兵卒练得热火朝天,火器精良,粮囤满实,又听说谢渊焚信立誓、军民同心,吓得没敢靠近,掉头逃回漠北。
秦飞把这事奏报萧桓,萧桓笑着说:“谢太保焚信立誓,真是震慑了瓦剌!看来,民心齐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谢渊道:“陛下,瓦剌虽退,却仍在漠北窥伺,咱们不能掉以轻心,还要加强防务。”
刑部尚书马昂(正二品)奏请修订《大吴拒敌律》,加重“通敌降敌”之罪:“凡私通胡虏、劝降者,斩;凡焚防务、断粮道者,诛九族;凡包庇通敌者,贬谪琼州,终身不得回京。”
刘景(正三品刑部侍郎)道:“马尚书,这部律能震慑百官,让他们知道,通敌降敌的下场!”
李嵩选拔新的镇刑司提督,最终选定玄夜卫北司副指挥使方明(从二品)——方明清正廉洁,曾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