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3章 一曲德胜忠义颂,流传后世见真情(5 / 6)

加入书签

心里满是欣慰。他走到周老汉身边,看老汉教后生练箭,笑着说:“老丈,你的徒弟们箭术越来越好了!”周老汉躬身:“陛下,都是您赏的粮好,兵卒们有劲儿练了!”

萧桓拿起一把弓,试着拉了拉,对兵卒们说:“你们好好守,朕永远和你们在一起!”兵卒们齐声喊:“死守京师!不负陛下!”声音震得城楼都在微微颤动。

京郊秋粮丰收,户部收购秋粮十万石,一部分存入通州、顺义粮仓,一部分运去边地,补充军储。陈忠奏报萧桓:“陛下,今年秋粮丰收,军粮充足,九边和京师的兵卒,明年都能吃饱饭了!”

萧桓笑着说:“好!陈尚书,你要管好粮仓,别让粮受潮、别让鼠咬,确保军粮万无一失。”陈忠躬身:“臣遵旨!”

工部尚书张毅派周瑞赶制守城器械,送火器百门、滚木千根、箭万支到九门。周瑞对谢渊道:“谢太保,这些火器都验过了,威力比之前的大;滚木也用的是硬木,能砸坏瓦剌的骑兵。”

谢渊看着新火器,点头道:“有这些器械,再加上兵卒们的本事,德胜门固若金汤。”周瑞道:“工部还会继续造,确保九门的器械充足。”

李嵩考核全国官员,擢升一批清廉能干的吏员,其中就有通州粮仓的新粮吏——他在任一月,粮册清晰,验粮严格,被升为通州粮储司主事(从六品)。

“好好干,”李嵩对新主事说,“陛下重视粮吏,你若能一直清廉,日后还能升阶。”新主事躬身:“李尚书放心,下官定遵《粮饷规》办事,绝不让王庆的事重演!”

谢渊撰写《德胜门守城录》,详细记载德胜门的防务、粮饷管理、兵卒训练之法,奏请萧桓颁行九边。录中写道:“守城者,先守粮;守粮者,先防奸。粮足则兵强,兵强则城固,城固则国安。”

萧桓命内阁将《守城录》抄送六部九边,令“边将研习,仿德胜门之法,固边地防务”。

京师百姓自发做了块“君明臣忠”匾,送到皇宫前,感谢萧桓勘奸补粮、重视兵卒。萧桓命人把匾挂在太和殿偏殿,对群臣道:“这匾不是给朕的,是给你们的——是你们同心协力,才让京师安稳,百姓安乐。”

瓦剌左贤王遣使入京求和,递上“永不袭边”盟约,愿“年年朝贡良马百匹、羊皮千张,求大吴赐粮五千石”。萧桓召谢渊、李东阳议:“瓦剌求和,可允吗?”

谢渊道:“陛下,可允,但需让使者见德胜门的防务,让他们知道京师兵强粮足,再不敢来犯;朝贡需按礼制,粮可赐,但不可多,防其得寸进尺。”李东阳点头:“谢太保所言极是,求和能保边地安稳,让兵卒们安心过冬。”

萧桓准允:“派秦飞去接待使者,让他们看看德胜门的兵卒和粮仓,再议盟约。”

秦飞带瓦剌使者到德胜门,见兵卒们练刀、练火器,粮囤满实,周老汉率乡勇练箭,箭箭中靶。使者私下对秦飞道:“大吴兵卒这么强,粮这么足,俺们再也不敢袭边了!”

秦飞冷声道:“若你们再敢来,德胜门的兵卒定让你们有来无回!”使者连忙点头:“不敢!不敢!”

萧桓在太和殿接见瓦剌使者,签订盟约:“瓦剌永不再袭大吴边地,每年朝贡良马百匹、羊皮千张;大吴每年赐瓦剌粮五千石,于宣府卫交接。”

使者走后,萧桓对谢渊道:“有德胜门的防务在,有充足的粮饷在,瓦剌才真心求和——这都是你的功劳啊!”谢渊躬身:“陛下,是臣的本分,也是百官和百姓的功劳。”

谢渊部署九门冬防:“德胜门、安定门加派兵卒,每日巡查;火器局日夜赶制火药,确保火器能用;粮仓加派玄夜卫哨,防鼠患、防火灾。”岳谦在安定门筑了凉棚,给兵卒们纳凉。

萧桓下旨,给九门兵卒每人赐冬衣一件、炭火二十斤。谢渊亲自把冬衣送到德胜门,兵卒们穿上新棉衣,围着火塘取暖,心里暖暖的。周虎对谢渊道:“谢太保,有陛下和您在,俺们冬天再也不冷了!”

谢渊笑着说:“好好守城门,就是对陛下最好的回报。”

萧桓率内阁、六部总结德佑十五年事,李东阳道:“今年夏,帝幸德胜门,勘粮案、补粮饷、定新规,兵卒强、防务固,瓦剌求和——此乃年度第一大功!”

萧桓点头:“谢太保勘奸护粮,陈忠整肃户部,秦飞查案缉佞,周老汉教勇练兵,都是忠良!朕要下旨,表彰他们,让全国百姓都知道,忠义之人,朝廷定不会亏待!”

吏部组织百官述职,谢渊因“总领九门、护粮强兵”获“一等功”;陈忠因“整肃粮饷、补粮慰卒”获“二等功”;秦飞因“查案缉奸、防敌窥伺”获“二等功”;周老汉因“教勇练兵、忠义可嘉”获“三等功”。

李嵩道:“今年的功过评定,以‘护粮、强兵、安边’为要,就是要让百官知道,国之根本在民生,民生之根本在粮饷。”

秦飞将王庆李彬案的罪证(交易文书、私扣的银子、粮袋)封存于诏狱署东库,贴上“永世警示”封条。他对张启(玄夜卫文勘房主事,从三品)道:“这些罪证要好好存着,让后世粮吏知道,扣粮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