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3章 一曲德胜忠义颂,流传后世见真情(3 / 6)

加入书签

与通州仓的印一致。张记粮商也已招供,说王庆以每石五钱的价格卖给他三千石粮,得银五百两,藏在他府里的床底下!”

王庆还想狡辩,玄夜卫卒已把从他府里搜出的银子抬上来——五百两银子,用布包着,还沾着粮末。王庆见了银子,再也说不出话,瘫在地上。

刘焕见证据确凿,知道瞒不住了,上前一步,跪在萧桓面前:“陛下!臣失察!臣不知李彬包庇王庆,更不知王庆私卖军粮——臣愿领罪!”

萧桓看着他,心里又气又痛:“刘焕,你是户部尚书,掌全国粮饷,却连下属包庇扣粮都不知道!若不是朕今日来德胜门,兵卒们还要吃多久的干饼?”李东阳在旁道:“陛下,刘尚书虽失察,但念其平日调度粮饷有功,可从轻发落。”

谢渊道:“陛下,刘尚书失察之罪难免,但王庆、李彬是主犯,需严惩;刘尚书可戴罪立功,督促户部补粮,整顿粮吏。”萧桓点头:“就按谢太保说的办!刘焕降职为户部左侍郎,仍管粮饷调度;李彬贬为庶民,流放辽东;王庆斩立决,曝首通州仓三日!”

当日午后,户部就从京营调来了两千石粮,陈忠亲自押着粮车到德胜门。兵卒们捧着新磨的白面饼,咬一口,满是麦香,再也没有沙粒。周虎拿着饼,跑到萧桓面前,笑着说:“陛下,这饼真好吃!俺们定守住德胜门,不让瓦剌来!”

萧桓看着兵卒们的笑脸,心里松了口气:“好好守,朝廷不会亏待你们的。”他转身对谢渊道:“谢太保,今日若不是你,朕还不知道粮饷出了这么大的事。以后九门的粮饷,你要多盯着点,别再让奸吏钻了空子。”

谢渊躬身:“臣遵旨!臣定管好粮饷,不让兵卒再受委屈。”

萧桓在德胜门的营房里召集群臣,李东阳、谢渊、刘焕、陈忠、秦飞等人皆在列。“今日的事,”萧桓看着众人,“给朕敲了个警钟——粮饷是兵卒的命,是防务的根,绝不能出半点差错。你们说说,该怎么改?”

李嵩(吏部尚书,正二品)道:“陛下,臣请考核全国粮吏,凡与旧党有牵连者,一律罢免;粮吏任期三年,不得连任,防其结党营私。”刘焕(降为户部左侍郎)道:“臣请设‘粮饷双核验制’,通州、顺义等粮仓,需户部与玄夜卫各派一人验粮,双方签字方可发粮。”

谢渊道:“陛下,臣请将九门粮饷纳入兵部监管——每月粮到京师,兵部需派人与户部、玄夜卫共同清点,再分发各门;兵卒的口粮,需每日核验,若有掺沙、缺斤少两之事,立刻报玄夜卫勘查。”

秦飞附和:“陛下,玄夜卫可在各粮仓设‘粮饷巡查哨’,每日巡查粮的存储与分发,发现问题即时上报,不让奸吏有机会扣粮。”萧桓点头:“都准!就按你们说的办,限半月内制定出细则,颁行全国粮仓!”

萧桓想起周老汉的箭术,召来老汉,递给他一把新弓:“老丈,你箭术好,朕封你为‘德胜门乡勇教头’(从九品),教后生们练箭,每月赏银五两、粮两石。”

周老汉接过弓,激动得手抖:“陛下!俺就是个乡民,怎敢受您这么大的赏?”萧桓笑着说:“你忠义,配得上!好好教后生,等瓦剌再来,让他们看看大吴乡勇的厉害!”周老汉跪地谢恩,眼泪掉在城砖上——他这辈子,从没想过能当朝廷的官。

秦飞率玄夜卫清查王庆的党羽,在通州抓获粮吏五人,都是魏庸的旧部,曾帮着王庆扣粮、卖粮。秦飞把他们押到诏狱署,审讯后得知,他们还想联系瓦剌残部,借粮荒乱京师,遂判流刑,发配九边充军。

“谢太保,”秦飞奏报,“王庆的党羽已清干净,通州粮仓也派了玄夜卫哨驻守,再不会有扣粮的事了。”谢渊点头:“辛苦秦指挥使——粮安,兵卒才安;兵卒安,京师才安。”

傍晚,萧桓再登德胜门城楼,夕阳把城楼染成金色。谢渊陪在旁,手里拿着新的粮饷细则。“谢太保,”萧桓望着远处的炊烟,“今日见兵卒吃干饼,朕才知道,朕这个皇帝,做得还不够好——还有百姓受苦,还有奸吏作乱。”

谢渊道:“陛下,知错能改,就是明君。今日您斩王庆、补粮饷、定新规,兵卒们都念您的好。只要君臣同心,定能让大吴的百姓都吃饱饭,让京师永远安稳。”萧桓点头,拍了拍谢渊的肩:“有你在,朕放心。”

次日,刘焕率陈忠把通州被扣的三千石粮补送到九门,每门都派了户部和玄夜卫的人共同清点。德胜门的兵卒们不仅领到了白面饼,还分到了肉干和咸菜,周虎笑着对周老汉说:“周伯,这下咱们能吃饱练刀了!”

周老汉点头:“都是陛下和谢太保的功劳!咱们得好好守城门,别辜负他们。”乡勇们练箭时更卖力了,箭声“嗖嗖”,都往靶心射——他们知道,只有练好了本事,才能守住家,对得起朝廷的粮饷。

工部尚书张毅(正二品)派侍郎周瑞(正三品)去通州粮仓,修缮漏雨的粮仓,加装防潮的木板,还砌了围墙,派工部的人驻守。周瑞对通州粮仓的新粮吏说:“以后粮仓要按‘双核验制’来,每笔粮的进出都要记清楚,若再出问题,定严惩不贷!”

新粮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