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3章 终教宵小难逃法,再保京师气象佳(5 / 5)

加入书签

斩立决,曝首九门;周显,你率玄夜卫卒,在京师九门贴告示,说清榜文是伪造的,安抚百姓;谢渊,你复任兵部尚书,继续总领京师防务——朕信你,大吴的百姓也该信你!”

刑场的鼓声,在正月卅的午后响起。王信、刘达、王嵩被押在刑台上,百姓们围在刑场外,有的扔石头,有的骂“奸贼”。老卒李福站在人群里,看着王信的脸,想起榜文刚贴出来时,百姓慌得要逃,心里的气就不打一处来:“你这奸贼!差点毁了京师!谢尚书为了守京师,跟咱们一起吃粥,你却造谣说他通敌,该杀!”

“时辰到!”监斩官高声喊道。刽子手举起刀,刀光闪过,三颗头颅掉在地上,血瞬间染红了雪地。百姓们欢呼起来,声音震得雪都往下落。谢渊站在远处,看着这一幕,心里却没有轻松——若不是玄夜卫查得快,若不是李东阳、杨荣支持,他可能真的会被冤杀,京师也可能真的会乱。

周显走到他身边:“尚书,百姓们都信你了。刚才我去德胜门,看见刘氏正拿着‘守家’木牌,跟其他百姓说‘谢尚书是好人,是奸贼造谣’呢。”谢渊点头,目光看向京师的方向:“走,咱们去巡城,看看百姓们还有没有慌的。”

二月初一的清晨,谢渊巡城到正阳门。百姓们看见他,都围了过来,有的递馒头,有的送热水。刘氏抱着幼子,挤到前面:“谢尚书,之前是我们糊涂,信了奸贼的谣言,您别往心里去。”谢渊接过馒头,笑着说:“我不怪你们。只要咱们心齐,再奸的贼、再狠的敌,都打不倒咱们。”

京营的兵卒们也来了,他们举着“守京师”的旗帜,在城楼下操练。兵卒周小五喊道:“谢尚书,我们都信您!以后谁再造谣,我们第一个不答应!”谢渊看着眼前的百姓和兵卒,心里暖暖的——他知道,民心是守城的根本,只要民心在,京师就永远不会破。

玄夜卫的卒子,正在街巷里巡逻,手里拿着“查匿名榜文”的告示。周显说:“陛下已经下旨,让玄夜卫街巷巡防千户所,以后每日都要巡街,防止再有人贴匿名榜文。”谢渊点头:“好。咱们不仅要守住京师的城,还要守住百姓的心——不能再让奸贼有机会惑乱民心了。”

远处的通州,瓦剌已经退得干干净净,只有城墙上的箭痕,还在诉说着之前的战事。谢渊抬头望向远方,心里默念:爹,您放心,儿子不仅守住了京师,还守住了百姓的心,没有辜负您的期望。

片尾

德佑十五年二月初五,萧桓下旨:追赠在流言事件中,因安抚百姓而累死的通州知县张谦(非通敌张谦)为“忠勤校尉”;玄夜卫街巷巡防千户所,增兵五百,每日分三班巡街,凡贴匿名榜文、传谣言者,一律拘审;谢渊因“临危不乱,稳定民心”,加太子少保衔,赏银五千两(谢渊将银全部捐给京营,充作兵卒冬衣费)。

京师的百姓,再也没人提“避祸”的事,反而纷纷捐粮捐物,支持京营守城。京营的兵卒们,操练得更刻苦了——他们知道,只有练好兵,才能守住京师,守住自己的家。

二月初十,谢渊在京营举行“誓师大会”,他拿着岳峰将军的旧矛,对着兵卒和百姓说:“只要咱们心齐,大吴的江山,就永远不会倒!”百姓和兵卒们齐声喊道:“心齐!守京师!”声音传遍了京师,连远处的长城都仿佛听见了,烽燧上的平安火,烧得更旺了。

卷尾

《大吴史?忠义传》载:“德佑十五年正月,王信等伪造榜文,诬谢渊通敌,民心惶惑。渊临危不乱,助玄夜卫擒贼,复安民心。帝嘉其忠,加太子少保,赏银五千两,渊尽捐充军饷。时人谓‘京师之安,半赖渊之忠,半赖民之信’。”

《玄夜卫档?街巷录》补:“流言案后,玄夜卫定‘街巷巡防制’,凡京师街巷,每五里设一巡防点,置卒五人,专查匿名文书、谣言;又设‘民心访查司’,每月派卒走访百姓,了解民情,以防奸人借机惑乱。德佑十五年春,京师安定,百姓安居乐业,瓦剌再无南下之念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