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2章 夜雪操戈声震野,誓教胡骑不敢狂(4 / 5)
泪掉进汤里:“谢侍郎,跟着您,我们心里踏实!就算瓦剌真的来了,我们也不怕,一定能守住京师!”
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,汤碗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睛:“好弟兄,只要咱们心齐,就没有守不住的城,没有打不赢的仗!”他看着眼前的兵卒们,有的年轻,有的苍老,却都有着同样坚定的眼神——那是守护家园的眼神,是宁死不退的眼神。
德佑十五年正月初三,玄夜卫的密报递到了御书房。萧桓看着密报上“京营锐士七千,操练刻苦,士气高昂,可堪一战”的字样,笑着对内阁首辅李东阳说:“谢渊果然没让朕失望!朕就知道,他能把京营练出来——有这样的将领,有这样的兵卒,京师可安了。”
李东阳躬身道:“陛下慧眼识才,谢侍郎不仅练兵有方,还能肃清贪腐,除去内奸,实乃大吴之幸。如今京营已成劲旅,九边援兵也陆续抵达,瓦剌必不敢再犯京师。”萧桓点头,让人传旨:“正月初十,让京营举行大规模操练,模拟瓦剌攻城,朕要亲自去看看。”
正月初十的清晨,阳光格外明亮,雪地上泛着耀眼的光。京营的兵卒们列阵在西直门外,模拟京师守城的场景:西直门城楼上插着大吴的旗帜,城楼下挖了陷马坑、埋了拒马桩,补垣队、火器队、联防队各司其职,严阵以待。
谢渊站在城楼上,手里拿着令旗,目光扫过阵前:“都准备好了吗?”城下的兵卒们齐声喊道:“准备好了!”谢渊挥动令旗:“开始!”随着一声令下,扮演“瓦剌兵”的兵卒们举着云梯,冲向城墙,喊杀声震得地都在颤。
“火器队,瞄准‘瓦剌骑兵’!”谢渊高声下令。城楼上的火炮“轰隆”作响,“瓦剌骑兵”纷纷倒地;“补垣队,快把城墙的‘缺口’补上!”几个兵卒抬着砖石,迅速堵住城墙的模拟缺口;“联防队,从北门调兵支援!”一队兵卒拿着刀枪,快速从侧路包抄,截断了“瓦剌兵”的后路。
整个操练过程,兵卒们配合默契,动作迅速,没有丝毫慌乱。萧桓站在远处的观礼台上,看着眼前的景象,满意地点头:“好!好!谢渊,京营能有今日,都是你的功劳!朕封你为兵部尚书,继续总领京营和九边军务——京师的安危,就交给你了!”
谢渊从城楼上走下来,躬身谢恩:“陛下放心,臣定不负圣望,死守京师,护大吴宗庙、百姓周全!”兵卒们听到谢渊升为兵部尚书的消息,纷纷欢呼起来,声音传遍了西直门,连远处的百姓都跟着鼓掌叫好。
正月十五的元宵节,京营的兵卒们难得休息一天。谢渊让人在营中挂起了灯笼,煮了元宵,和兵卒们一起过节。老卒赵勇拿着一碗元宵,走到谢渊面前:“侍郎,不,尚书大人,去年的元宵节,咱们还在吃掺沙子的稀粥,今年就能吃元宵了——都是托您的福啊!”
谢渊接过元宵,笑着说: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,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孙伦、李开这些贪官被除了,军饷、粮饷足额了,咱们才能安心练兵,才能过个好节。”他看着营中热闹的景象,灯笼的光映在兵卒们的笑脸上,心里突然想起了父亲谢承宗——父亲当年为了护边粮,死在瓦剌游骑的刀下,就是为了让边地的兵卒能有粮吃,让百姓能安稳生活。
“爹,”谢渊在心里默念,“您放心,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,儿子正在守住京师,守住您用命护着的大吴百姓。”远处的京师城里,百姓们也在过元宵,烟花在夜空中绽放,照亮了半个夜空。谢渊知道,这安宁的景象,是无数像父亲一样的忠魂用命换来的,他必须守住这份安宁。
正月廿的清晨,玄夜卫卒从通州传来消息:瓦剌太师也先见京营操练严格,士气高昂,又得知大吴九边援兵已陆续抵达京师,自己的粮草补给线也被大同卫兵截断,终于决定退师,带着五万骑往漠北而去。
谢渊站在京营的辕门上,看着远处通州方向的尘烟渐渐散去,心里却没有丝毫放松——瓦剌虽然退了,但他们还在漠北,只要大吴的边防稍有松懈,他们随时可能再来。他转身对身后的兵卒们说:“弟兄们,瓦剌退了,但咱们不能放松操练!只要咱们时刻准备着,就能永远守住京师,永远守护咱们的家园!”
兵卒们齐声喊道:“愿随谢尚书死守京师!”声音震得辕门上的积雪簌簌落下,在晨光中像一场洁白的雨。谢渊看着眼前的兵卒们,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,心里突然踏实起来——只要君臣一心、官民同心,只要还有这样愿意用命守土的兵卒,大吴的江山就永远不会倒。
片尾
德佑十五年正月廿五,萧桓下旨:京营都指挥使孙伦、户部主事李开,以“贪腐吞饷、通敌乱营”罪斩立决,曝首京营辕门三日,以儆效尤;京营锐士七千正式编入“京师守御营”,谢渊任总兵官,总领京师九门防务;玄夜卫设“京营巡防千户所”,专司京营内奸清查、军饷监督、操练考核,凡京营事务,皆需玄夜卫与兵部共同核查,以防贪腐之事再起。
同日,通州的瓦剌兵全部退离,返回漠北,京师之危彻底解除。京师百姓自发涌上街头,提着元宵、馒头、热汤,送到京营,慰问守城的兵卒。老妪张阿公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