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8章 血书叩阙救边荒,募得忠勇守四方(3 / 3)
婆,谢谢您。”
王阿婆却摇头:“该谢的是陛下,是您——若不是你们,老身早就成了瓦剌的刀下鬼了。”她指着远处的长城,“老身的儿子死在宣府卫,现在老身的孙子也报名从军了,他说要像他爹一样,守好咱们的土地。”谢渊看着王阿婆的背影,心里默念:阿婆,您放心,我们不会让您失望。
十二月廿的清晨,第一批募兵的边民在大同卫集结。王三穿着新的甲胄,站在演武场上,看着五千边民整齐列队,虽然他们的武器简陋,有的甚至只有一把菜刀,却个个眼神坚定。“弟兄们,”王三的声音很沉,“陛下没有弃我们,谢侍郎没有弃我们,咱们要守住大同卫,守住大吴的边关,为死去的亲人报仇!”
边民们齐声呐喊,声音震得雪都往下落。谢渊站在城楼上,看着这一幕,突然想起陈烈的血书,想起岳峰的护心镜,想起那些为守土而死的忠魂——他们的血没有白流,大吴的边关,终于有了新的希望。周显走到他身边,递给他一杯热酒:“谢侍郎,瓦剌闻知咱们募兵,已经退到漠北了,短期内不会来了。”
谢渊接过酒,喝了一口,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:“这只是开始,咱们还要训练更多的边民,让九边都安稳下来。”他看向远处的雪山,那里是瓦剌的方向,“总有一天,咱们要把胡虏赶出大吴的土地,让边民们能安心种地,不再受战火之苦。”
德佑十五年正月初一的清晨,萧桓亲自到太庙,将边民血书藏在岳峰血书旁边。太庙的烛火跳动着,映得两封血书格外醒目——一封是忠将的誓言,一封是边民的期盼,都是大吴最珍贵的东西。“岳将军,陈将军,”萧桓对着灵位躬身,“朕没有弃边民,没有弃宗庙,大吴的边关,正在好起来。”
谢渊和周显站在殿外,看着雪后的阳光透过云层,照在太庙的琉璃瓦上,泛着金色的光。“谢侍郎,”周显的声音很轻,“新的一年,咱们还要查贪官,练新兵,守边关。”谢渊点头,目光落在远处的神京城,百姓们正在贴春联,放鞭炮,一片祥和的景象——这是他们用热血和忠诚换来的安宁,必须守住。
边民们的欢呼声从城外传来,他们正在庆祝新年,也在庆祝大吴的新生。谢渊想起血书上的“勿弃边民”,突然觉得,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——只要君臣同心,官民同心,大吴就永远不会倒。
片尾
德佑十五年正月,谢渊募边民两万余人,分驻大同、宣府、居庸三卫,经王三训练后,皆成劲旅;玄夜卫彻查李默党羽,共擒获户部、理刑院官员十余人,皆伏诛,江南漕粮私仓尽充军饷,九边军粮匮竭之困遂解。
瓦剌左贤王闻知大吴募兵两万,且贪官尽除,军容复振,遂率部退至漠北深处,三年内再不敢犯大吴边境。边民们在大同卫为谢渊立“生祠”,祠内供奉边民血书复本,往来百姓皆焚香祭拜,称“谢侍郎是边民的救星”。
萧桓于正月十五下旨,改“边民募兵司”为“九边募兵总署”,谢渊任总署使,总掌九边募兵之事;又命玄夜卫在九边设“粮款监督署”,严防贪官私吞,确保边民军饷足额发放。神京内外,一片安定,百姓们终于过上了没有战火的新年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兵志》载:“德佑十四年十二月,谢渊携边民血书闯宫,谏帝募边民死守,帝纳之,设‘边民募兵司’,渊任司使。次年正月,募边民两万余,分驻九边,军容大振。李默、孙谦等贪腐官员伏诛,曝首各地,九边吏治遂清。”
《玄夜卫档?募兵录》补:“边民募兵之制,自德佑十四年始,历永熙、元兴数朝不废。边民从军者,皆获‘忠勇军’称号,家属免赋三年,军饷由玄夜卫专管,无复贪腐之事。德佑十五年秋,帝萧桓亲赴大同卫阅军,见边民军队列整齐,士气高昂,叹曰:‘此乃大吴之根本也!’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