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5章 谢相拍案惊殿瓦,忠言裂眦震冕旒(4 / 4)
p>
萧桓回到御书房,将岳峰的血书和谢渊的边报放在一起。他想起廷议时谢渊拍案的模样,想起林文渊的狡辩,想起那些附议官员的嘴脸,突然觉得一阵后怕——若不是谢渊拿出铁证,若不是玄夜卫及时核查,他或许真的会动摇,真的会走上“迁避”的路。
太监进来禀报,说江南士绅递来奏疏,愿捐粮米助边。萧桓接过奏疏,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签名,突然明白:民心才是真正的“长江天堑”,守住民心,比守住任何关隘都重要。他提笔在奏疏上批“准”,又在岳峰的血书旁写下“朕与卿等共守京师”,字迹虽不及血书有力,却透着股坚定。
十
十一月初三的深夜,神京的城墙上亮起了火把。谢渊带着兵部官员巡视防务,王三率边军卒在城墙上加固城防,玄夜卫卒沿街巡查,百姓们自发提着灯笼,给士兵们送热汤——整个神京,都透着股“死守”的决心。
谢渊站在城墙上,望着远处居庸关的方向,那里隐约能看见烽燧的火光。他想起岳峰的血书,想起谢渊的誓言,突然对着边关的方向敬了个礼:“岳将军,王二弟兄,你们放心,我们一定守住京师,守住大吴的根。”
北风卷着他的声音,飘向远方,像是在回应那些未凉的忠魂。城墙上的火把映着他的身影,甲胄上的霜渐渐融化,滴在城砖上,像给这方土地,又添了滴热的血。
片尾
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四,萧桓下旨彻查林文渊案,玄夜卫从其南都私仓搜出粮米三万石,尽数转运九边;赵世涛等八名附议官员被革职查办,其家产抄没充作军饷。谢渊以兵部侍郎代尚书职,主持九边防务,他调大同卫五千锐卒袭瓦剌粮道,命宣府卫李默率部佯攻居庸关,形成夹击之势。
王三奉命护送粮道,途经独石口时,特意绕到烽燧遗址,将林文渊的认罪书烧在焦土上:“弟兄们,奸人伏法了,咱们能安心守关了。”焦土上的烟,顺着风飘向狼山,像是在告知那些死难的忠魂。
理刑院经此一案,革除“镇刑司旧吏复起”之例,凡曾隶镇刑司者,皆需经玄夜卫核查无过方可任职。户部重订《漕粮转运制》,设“玄夜卫监粮御史”专司核查,江南漕粮私吞之弊渐绝。
神京的百姓们开始自发组织“助边会”,有的捐粮,有的缝冬衣,有的甚至愿充民壮守城——整个神京,都透着股同仇敌忾的士气。
卷尾
《大吴史?谢渊传》载:“德佑十四年十一月,渊力驳南迁之议,拍案斥‘南迁即亡国’,帝悟,遂定守策。渊督边时,调兵袭瓦剌粮道,瓦剌因粮尽退师,居庸关之围解。论功,迁兵部尚书,加太子少保。”
《玄夜卫档?防务录》补:“林文渊案审结,其通瓦剌、私吞漕粮罪证确凿,判斩立决,曝首居庸关;赵世涛等八人,或流或贬,皆无免者。经此廷议,朝堂主战派始固,九边军心复振,为后续‘居庸大捷’奠定根基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