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1章 御史附声谋避祸,良田受馈语偏长(4 / 4)

加入书签

——那是忠魂的气息,在护着这方他差点要放弃,却最终选择坚守的土地。

暮色降临时,谢渊的防务部署令已传遍九边。居庸关加派一万兵力,大同卫调五千锐卒驰援,神京九门紧闭,玄夜卫卒沿街巡查,凡可疑人员一律盘查。王三跟着边军回到居庸关时,看见守军正在修补城墙,城砖缝里新填的泥土,混着独石口带回的焦土——那是谢渊特意吩咐的,\"让守城的弟兄们知道,我们守的,是所有死难者的家\"。

张敬之被押进诏狱署的那晚,陈彬在张府的地窖里被抓。玄夜卫卒打开地窖门时,四万石漕粮堆得像小山,粮袋上的\"户部南仓\"火漆,在火把光下泛着冷光。周显让人把粮袋搬到城墙上,当着百姓的面开封:\"这些粮,本该喂饱边军,却被贪官藏起来——现在,物归原主。\"

百姓们欢呼着上前领粮,王三站在人群里,摸着怀里的\"吴\"字砖,突然觉得,这砖比在独石口时,重了很多——那是家国的重量,是忠魂的重量,也是每个坚守者,心头最沉也最暖的重量。

片尾

德佑十四年十月十六,神京九门的守城卒换了新的腰牌,牌上刻着\"守土护民\"四字,是萧桓亲笔所书。谢渊在居庸关的城楼上,对着九边将领展开地图,手指划过独石口、居庸关、大同卫,\"岳将军当年说,九边是一体,丢了一处,就丢了所有——咱们这次,要把瓦剌挡在长城外,让他们知道,大吴的骨头,硬得很\"。

王三跟着边军在城墙上巡逻,手里握着新领的矛,矛尖闪着冷光。远处的烽燧又燃起了火,一串接一串,像给长城系了条红绸。他想起太和殿里萧桓的话,想起谢渊的伤疤,想起张敬之瘫在地上的样子,突然对着烽燧的方向敬了个礼——那是给独石口的死难者,给岳峰将军,也给所有为这片土地拼命的人。

雪又下了起来,落在城砖上,轻轻的,像在安抚那些未凉的忠魂。

卷尾

《大吴史?刑法志》载:\"德佑十四年十月廿,户部尚书张敬之因'通敌、贪墨、倡迁避误国'三罪,判斩立决,曝首居庸关三日;镇刑司旧吏陈彬、张承业等十二人,皆判绞刑,家产抄没充作边军军饷。户部经此一案,革除'损耗'虚额,设玄夜卫监粮御史,专查漕粮转运,九边军粮亏空渐补。\"

《玄夜卫档?防务录》补:\"谢渊总督神京防务后,于居庸关、大同卫设'联防哨',每三日互通军情;又从边军幸存者中选百余人充'烽燧督查',严防内奸渎职。德佑十四年冬,瓦剌屡攻居庸关,皆因守军戒备森严而退,史称'居庸冬守'。\"

紫宸议迁辱国威,将军裂眦斥奸回。漕粮终返边军灶,贪吏头颅挂戍台。雪覆长城忠骨暖,风传烽燧捷音来。莫教金陵舟楫梦,只凭热血护京垓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