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0章 朝堂犹辩和与战,关塞已闻胡马嘶(3 / 3)
红得像狼山的火。他突然想起谢渊的话:\"守关不是为了皇帝,是为了让阳和口的新麦,能平安磨成面。\"
赵世涛的党羽、吏部侍郎刘敬突然出列,袍角扫过铜炉,火星燎了个洞:\"陛下,谢渊拥兵大同,若令其驰援居庸,恐生变数......\"话未说完,周显已将一叠塘报摔在他面前,每张都盖着玄夜卫的骑缝印:\"刘侍郎上个月给独石口送的'御寒衣',里子全是烂棉,士兵冻僵时,棉絮里掉出的布条写着你的名!\"
萧桓突然起身,龙袍的下摆扫过案上的血书,纸页翻飞如蝶。\"传朕旨意,\"他的声音在殿中回荡,\"削赵世涛、刘敬籍,押赴居庸关军前正法;谢渊为北境总兵官,节制九边兵马;玄夜卫接管镇刑司旧地,凡边军粮饷,一日一报,迟者斩!\"
阶下的镇刑司旧吏们面如死灰,有个小吏突然瘫倒,怀里滚出半块瓦剌奶酪——那是他今早从赵世涛府中偷的。周显的剑鞘在他头顶停下,寒光映着小吏惨白的脸:\"带下去,让他看看居庸关的雪,是怎么被血染成红的。\"
王三靠在城楼的箭垛上,断矛插在脚边,矛尖的血冻成了冰。他摸出怀里的麦饼,是张老栓托人带来的,饼里夹着新麦的碎粒。远处传来瓦剌营的胡笳声,呜咽得像哭丧。他突然对着大同的方向举杯——杯里是雪水,却像那年岳将军分给他的米酒一样烈。
\"岳将军,\"他的声音混着风雪,\"王二烧了狼山的粮,我守着居庸的关,谢将军就要带大军来了......你看,咱们没让你白死。\"箭垛的砖缝里,他塞进半块麦饼,就像当年在阳和口,岳峰塞给他半个窝头那样。
雪落在\"吴\"字旗上,很快积成薄薄一层白,却盖不住那刺目的红。王三知道,明天的厮杀会更烈,但只要这面旗还在,居庸关就不会破——就像岳峰说的,\"吴\"字在,根就在。
片尾
王三躺在城楼的草堆上,断矛还攥在手里,矛尖指着关外的瓦剌营。他的胸口插着三支箭,却笑得很酣,怀里的麦饼咬了一半,饼屑粘在胡须上,像撒了把新麦。
谢渊用玄夜卫的披风裹住他,披风上的\"卫\"字与王三额上的\"吴\"字贴在一起。远处传来赵世涛的惨叫,他被绑在关楼的旗杆上,正对着瓦剌营——那是萧桓的旨意,\"让内奸看看,他卖的国,有多少人在用命守\"。
周显在城砖上拓印王三的指痕,指痕叠在岳峰当年的刻字上,像两滴血融成了一滴。有个新兵突然指着关外,瓦剌的狼头旗正在倒下,取而代之的是大吴的\"吴\"字旗,在雪光里飘得猎猎作响。
谢渊望着大同的方向,那里的岳峰祠该又添了新的牌位。他突然对着风雪举杯,杯里的酒泼在城砖上,很快渗进土里——就像那些忠魂的血,早就和这方土,长成了一体。
卷尾
《大吴史?边防志》载:\"德佑十四年冬,瓦剌破独石口,烽燧三日不举,皆因镇刑司监官赵世涛侄婿通敌。及急报至京,帝萧桓立诛赵党十七人,籍其家,得与瓦剌私通文书百二十卷,皆记九边粮道虚实。\"
《玄夜卫档?功过录》补:\"王三伤愈后,授独石口烽燧总旗,督建新型烽台十二座,台基嵌'吴'字砖,皆取自大同岳峰祠残垣。每值夜巡,必携艾草一束,仿老妪护岳将军故事,置于烽燧灶中,曰'让忠魂知此处有烟火'。德佑十五年春,居庸关大捷,谢渊追敌至独石口,见王三所建烽台燃火如昼,叹曰'岳将军之教,已化边卒骨血'。\"
《大同府志?祠庙记》录:\"岳峰祠偏殿,后增'烽燧英烈碑',首列王三之名,其下刻'独石口血书急报'全文,字皆仿岳峰血书笔意。每岁十月初一,边军必以烽燧火星引燃祠前艾草,烟柱直上云霄,与居庸关、独石口烽烟相接,三千里火光相照,瓦剌望见辄退。\"
独石口前血书急,驿骑骨埋冰雪里。朝堂犹议和与战,边卒已将肝胆沥。火燃九边连帝阙,风传忠语到穷塞。至今烽燧灶中艾,犹带岳将军处香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