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2章 不是君王亲按剑,何能将士破楼兰(3 / 3)

加入书签

个月未发饷,将士...内府库银,\"萧桓打断他,\"朕让人搬了五十万两在德胜门,你带十车走。\"昨夜他命人砸了李德全的私库,搜出的金银够支三年军饷。

午时,蓟州镇总兵府。总兵杨洪接到急报时,正盯着地图上的山海关。李谟的人三天前来说\"借道蓟州运粮\",其实是想截断援军。他将铜符左半边与敕书上的拓片一对,凹槽严丝合缝。

\"点五千骑兵,\"他踹翻案几,\"带三天干粮,不换马!\"亲兵迟疑:\"将军,镇刑司的缇骑还在府中...\"杨洪拔刀劈了案角:\"把他们绑了,随军押解——告诉他们,到大同给岳将军赔罪!\"

未时,偏头关。总兵石亨看着铜符上的锈迹,突然想起十年前随岳忠泰守阳和口。那时岳老将军总说\"兵符是死的,人心是活的\",此刻他摸出怀里的伤药——那是岳峰上月托人送来的,说\"北地寒,谨防冻疮\"。

\"传我令,\"他将药塞进袖中,\"把镇刑司扣的冬衣全带上,给大同弟兄们穿!\"守粮仓的缇骑想拦,被他亲卫一刀劈了,血溅在\"镇刑司\"的旗上,像泼了碗红漆。

申时,德胜门。萧桓站在箭楼看着蒋贵的军队出发,马蹄扬起的尘土迷了眼。赵承祖递上密报:\"陛下,徐文良在家中自缢,李德全的党羽已捕了七十六人。\"

萧桓没接,目光越过队列,落在最末尾的几辆囚车上。张秉谦、刘忠等人被捆着,嘴里塞着布,其中有个小吏正拼命扭动——是兵部笔吏,曾偷偷给岳峰送过塘报底稿,此刻却因\"附逆\"被牵连。

\"放了他,\"萧桓突然道,\"让他去宣府给谢渊当参军。\"风卷起他的衣角,露出里面的素色里衣——那是用岳峰血书的残纸裱的,夜里能看见字痕。

酉时,九边的烽火同时燃起。辽东的骑兵踏过结冰的辽河,甘肃的步兵翻越积雪的祁连,固原的弓箭手把箭囊塞满——他们不知道岳峰是否还活着,只知道天子的铜符已到,忠魂该有归宿。

萧桓回到宫中时,见乾清宫的案上摆着新送来的塘报。谢渊的笔迹歪歪扭扭,说\"大同内城尚在,岳峰率残卒守钟楼\"。他提笔批复,墨滴落在\"岳峰\"二字上,晕开时像朵红梅。

片尾

《大吴史?德佑帝本纪》赞:\"帝于危难中独断,亲调九边之兵,挽大同于既倒,虽前有失察,终能补过,此非庸主所能及也。\"

《九边志?兵事考》载:\"八月朔调兵,八月十五宣府兵先至大同,谢渊与蒋贵合兵,三日复外城,斩北元左贤王。时岳峰已殉国十三日,尸身倚钟楼柱不倒,甲胄内犹藏血书残片,有'援军至否'四字。\"

《罪惟录?忠佞列传》评:\"萧桓之悟,迟于岳峰之死;九边之援,快于奸党之灭。然若非此十万兵,大吴北疆恐已非汉土,故曰'雷霆虽晚,终破阴霾'。\"

卷尾

《大吴会要?九边考》载:\"德佑十四年八月援军之役,首创'天子持符亲调'之制,后永熙帝定为'边急特诏'之例:凡边镇告急,玄夜卫核实后,帝可径取内府兵符,无需部府会签,三日内须发援兵。此制行至大吴末年,边患骤减,皆源于大同卫之血教训。\"

《玄夜卫档?刑狱篇》记:\"李谟党羽伏诛后,赵承祖穷究余孽,得兵部胥吏供词:'自德佑十二年始,镇刑司缇骑借'巡查'之名,遍置眼线于九边,凡不附者辄诬以'通敌'。岳峰之父忠泰,实因劾缇骑贪墨,为李德全矫诏赐死,旧案存于诏狱署密档,至是始雪。'帝览之,命毁诏狱署,改设刑部清吏司专理边将冤案。\"

《谢渊年谱》载:\"十五年春,渊复大同,于钟楼侧掘得岳峰遗骸,见其掌中有齿痕,验为死前啮指书血书所致。遂奏请立'忠烈祠',以岳峰与父忠泰并祀,帝亲撰碑铭,中有'一死明志,百代知忠'之句。祠成之日,九边将士各遣代表致祭,宣府兵捧岳峰旧甲焚于炉,甲片熔后凝结如'忠'字,时人谓'精诚所至'。\"

《罪惟录?德佑朝述评》曰:\"援军虽未能救岳峰之死,然破北元、清奸党、革弊制,实乃转危为安之枢纽。萧桓晚年尝对近臣言:'大同城头月,夜夜照朕心。'盖悔前此之失也。后其子永熙帝即位,罢镇刑司,复设五军断事官,皆承此役之鉴。\"

铜符裂帛下九霄,铁骑嘶风过雁门。不是君王亲按剑,谁驱残寇出荒村。血书未冷忠魂在,铁券犹存浩气存。莫叹边尘终古恶,已留青史照乾坤。

九边兵气贯长虹,天子亲操第一功。铜符裂帛传三辅,铁骑鸣鞘出九重。已报孤城犹死守,终看残寇尽销锋。莫嗟忠烈埋荒草,自有军声动朔风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