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2章 锺山未放朝云散,奈此黄梅细雨何(4 / 4)
嘴,想辩解却发现喉咙发紧,最终只能躬身伏地,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颤抖:“臣……遵旨。臣……臣必尽心核查,绝不敢欺瞒陛下。”
谢渊望着御座上的皇帝,青袍在晨光中挺得笔直,他躬身行礼时,袍角轻扫地面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:“陛下圣明。”三个字带着金石般的坚定,既是对决断的认可,也是对前路的期许。
殿外的秋风穿过回廊,吹动檐角的铜铃,“叮当”声轻响,混着檀香漫过紫宸殿的金砖。萧桓看着阶下躬身的群臣,目光最终落在那卷摊开的舆图上——长城的烽燧、南疆的土司地界,此刻都像是压在他心头的重担。他知道,这道旨意只是暂时稳住了阵脚,京营的虚实、烽燧的修缮、土司的心思,每一处都藏着未散的暗流,而这场关乎江山安危的博弈,才刚刚开始。
片尾
殿中檀香浮动,萧桓望着舆图上的长城,清楚这场攻防之辩远未结束。京营虚实、烽燧修缮、土司心思,每处都藏着暗流,而他必须在风浪中稳住舵盘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兵志》载:“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三廷议,兵部请调京营十万征边,左都御史谢渊以‘京营虚、烽燧破、土司疑’三弊驳之,引巡查册、密报为证,辞凿凿如金石。帝纳其言,止轻调京营,命核虚实、修烽燧、稳土司,兵事始入正轨。
论曰:‘兵者,国之利器,不可假人,更不可轻动。李肃之策,逞一时之勇,藏私弊之隙;谢渊之辩,守万全之规,固根本之防。一争一驳间,可见朝堂之明暗,国计之轻重。’
(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三,廷议暂歇,李肃回府后即焚毁书信,周伦密访镇刑司魏忠,谢渊则命御史深入核查京营粮饷——暗战,才刚刚开始。)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