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1章 官作既有程,煮盐烟在川(3 / 3)
吴刑案宗》将盐引案列为盐法第一案,扉页的盐引拓本上,谢渊的批注力透纸背:"盐者,国之命脉;引者,法之权衡。命脉被蚀,则国本动摇;权衡不正,则奸邪横行。"
典中收录的三法司印信对比图,成为后世官员的必修课。
飞鹰纹的烙马印被供奉在盐神庙,旁边刻着周龙的供词。新任盐运司官员入职时,必在此烙印前立誓,手按新铸的盐引,口诵《盐法诫》:"引在法在,引失法失。"烙印的阴影投在地上,如同一把时刻悬着的刀。
谢渊编撰的《新盐法》刊印成册,"验引三法"——观墨色、查印信、核马数,成为盐政官员的基本功。书中插画里,紫晕的旧盐引与雪白的新盐引并置,如同一面照见忠奸的镜子。
萧枫在居庸关设立"盐马司",边军以新盐引换战马,每匹都需医正验齿龄、玄夜卫验烙印。"谢大人的法子,"他抚摸着新换的战马,"让盐真正成了护边的盾。"
戍卒们的腰牌上多了验引工具,盐引上的三方印信在烽火台的火光下清晰可辨。"只要印正,"老兵对新兵道,"盐就正;盐正,边关就稳。"他们再也不用担心,盐引背后藏着敌寇的刀。
盐商与边军组成联防队,每月在长城隘口交接盐引。"咱们运盐,"晋商首领道,"你们护关,"他的盐袋上绣着新引的花纹,"都是为了大吴。"
参与过超额盐引的晋商,被勒令出资修缮长城。"用赚来的黑心钱,"谢渊望着他们搬运城砖,"补边关的缺口,"顿了顿,"也补自己的良心。"他们的盐号门前,都挂着"改过自新"的木牌,与新盐引的花纹一致。
新晋商的盐行里,《新盐法》被刻在紫檀木上,旁边摆着验墨石和印信拓片。"诚信比盐还金贵,"年轻的掌柜道,"谢大人说了,"他擦拭着新盐引,"丢了诚信,就丢了盐引。"他们的账本,比盐粒还清白。
晋商总会的新商训里,多了"戒私盐、守国法"的条款。老掌柜们在盐神庙立誓,将新盐引的花纹刻在祖祠的石碑上,提醒子孙:"盐路通江山,心术通鬼神。"
两淮盐池被彻底清淤,工人们在池底挖出大量飞鹰纹盐袋。"这些藏了多年的私盐,"谢渊望着被销毁的盐袋,"就像流脓的疮,该挤干净了。"清淤后的盐池,卤水映出的天空格外蓝。
新盐池的岸边立起"盐法碑",碑上刻着《新盐法》全文,碑座嵌着三法司的新印拓片。"这碑,"盐运司使道,"比盐还重,"他的手按在碑上,"压着奸邪,护着清白。"卤水在碑前荡漾,如同一面照见人心的镜子。
盐工们组成"察盐会",发现私盐就敲锣示警。"咱们熬的是盐,"老盐工道,"守的是法,"他的盐铲上刻着新引的花纹,"可不能让黑心人坏了。"
片尾
德佑十七年清明,谢渊再至两淮盐运司,新盐引在日光下泛着雪白,三方印信的花纹在验墨石下清晰可辨。"大人看,"林缚指着批红,"再无紫晕了。"
谢渊点头,望着盐仓外忙碌的商队,他们的盐袋上,新引的花纹在风中猎猎作响。
盐神庙的香火比往年旺盛,香客们供奉的盐引模型,都是雪白的新引。"这盐,"香客道,"干净了,"他的目光望向神龛,那里摆着谢渊编撰的《新盐法》,"心也就安了。"诚信,成了比盐还重要的供奉。
春风拂过盐池,带着卤水的咸香,飘向万里边关。后世的史书里,盐引案被反复提及,人们总会想起谢渊在金殿上说的话:"盐者,百味之祖;法者,万邦之基。盐正,则味醇;法正,则国兴。"
正如那雪白的新盐引,永远映照着江山的清明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盐引之变,知国之利柄不可假人。三法司与晋商勾连,以盐引通敌,用国法作盾,直欲蚀国之命脉。然谢公察账册于微末,截敌马于边关,终使盐法维新,奸邪伏法。后之治盐者,当以盐为镜,照官心之贪廉;以法为纲,束商蠹之奸谋,方保盐利归公,国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