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3章 出门东向看,泪落沾我衣(3 / 3)

加入书签

器正而刑明,器歪而国危。护器者,必护官心。"往来官员读至此处,无不在獬豸像前驻足,生怕自己的官印,成为敌马的垫料。

被封的私盐井旁,百姓自发建起獬豸庙,供奉卤砂标本与囚衣残片。香火缭绕中,商队首领的供词被刻在庙墙,成为最生动的国法教材。谢渊知道,这些民间记忆,比任何官文都更有力量。

谢渊望向校场,萧枫的骑兵正在操练。战马的甲胄泛着靛青色,那是囚衣的颜色,却成了边关最坚固的铠甲。"大人,"萧枫笑道,"瓦剌探子说,我们的马,带着獬豸的怒火。"谢渊望向关外,烽火台的狼烟笔直升起。他知道,当国法刻进官心,当民心凝聚成墙,任何商队,都无法再偷走大吴的气血。

夕阳照在居庸关的城墙上,谢渊的勘合符泛着微光,映照着新铸的獬豸纹关印。商队首领的供词,此刻正在风宪官署的密档阁里,与赵南星的花押、周龙的密信并列——它们共同组成了官腐的警示录。

"大人,"林缚低声道,"瓦剌的商队,再也不敢挂三叠盐引了。"谢渊点头,目光落在城楼下的囚衣之碑,那些靛青的残片,在夕阳下如泣如诉,却也如剑如戟。谢渊想起查案时的每一个细节:囚衣的硫黄味、卤砂的青灰色、商队首领的烙痕。他知道,官印虽小,却系着国家的安危,容不得半点玷污。"记着,"他对林缚道,"任何商队,都要验明正身,"指了指心口,"更要验明这里。官心正则商道正,商道正则边关固。"

片尾

《大吴边关志》的末尾,谢渊的题记这样写道:"边关之防,首在官心。官心正则商道正,商道正则边关固。吾辈当以囚衣为戒,守土如守心,护商如护民,方保边关万年无虞。"

风穿过隘口,带着囚衣之碑的回声,仿佛在诉说:国法如刀,官腐如鼠,刀光所至,鼠辈难逃。官官相护的黑暗,终将在獬豸的目光下无所遁形。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瓦剌商队之变,知官腐之恶,莫甚于资敌卖国。镇刑司卖囚衣以换马,忠勇侯开私井以资敌,晋商通关节以牟利,此等行径,直欲断大吴之脊骨,喂敌国之战马。然谢公以敏锐之眼辨囚衣,以缜密之思追卤砂,于商队鞍下揪出官腐之网,于私井深处斩断通敌之链,非独其智,乃其忠勇两全也。后之守关者,当以商队为鉴,守器如守魂,护民如护国,方保边关永固,奸邪不生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