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(4 / 4)
>
根据印信案,大吴推行官制改革:\"风宪官直属皇帝,三法司印信互验,\"谢渊望着新官制,\"蓝铜矿粉,\"顿了顿,\"永远封存在《禁物志》里。\"
新的印信流程,让官印舞弊再无漏洞,边军的战马,终于能在干净的官印下,驰骋疆场。
《大吴印玺考》详细记载了此案,太仆寺假印、蓝铜矿粉、三叠盐引,都成为官制腐败的警示符号。谢渊的勘合符,也被载入史册,成为风宪官查案的象征。
风穿过廊柱,带着印信碑的回声,仿佛在诉说:官印如镜,可照官心;官心若明,国法自彰。
在江南盐运司,玄夜卫截获新的密信,用蓝铜矿粉写着\"三叠盐引重开\"。谢渊的勘合符扫过,显形出三个新的花押——三法司新的内鬼。
\"看来,\"他冷笑,\"掌印虎换了人,\"顿了顿,\"但獬豸角,\"握紧勘合符,\"永远等着触邪。\"
谢渊带着新的勘合符南下,印信碑的影子在身后拉长,像极了一个永不弯曲的脊梁。他知道,官印舞弊的暗战,永远不会停止,但只要有国法在,有民心在,就永远有破局的希望。
谢渊的印信查案故事,在民间流传成传奇,孩子们唱着:\"獬豸角,闪闪亮,查官印,破奸党,蓝铜矿粉无处藏。\"
这些歌谣,成为官印最好的守护,让所有妄图舞弊者,听见歌声就心惊胆战。
片尾
谢渊再访大同马政司,印信碑前的獬豸像焕然一新。阳光照在太仆寺印上,印泥细腻如血,再也没有蓝铜矿粉的刺芒。
\"大人,\"林缚低声道,\"新铸的獬豸印,\"他指着印盒,\"每方都刻着您的勘合符纹。\"谢渊点头,目光落在碑上的\"印信如命\"四字,那是他亲自题写的。
密信的残页,被装裱在马政司大堂,每个字都在诉说官商合流的代价。往来官员经过,都会驻足良久,仿佛看见王富康被捕时的惊恐,听见弩箭破风的声音。
谢渊知道,这些记忆,就是官制最好的防腐剂,让后来者不敢再碰官印的红线。
《大吴马政考》的末尾,印信案的记载格外醒目:\"德佑十五年冬,谢渊验太仆寺印,破三法司合流之网。蓝铜矿粉显形之日,即官腐现形之时。\"
风穿过马政司的漏窗,带着印泥的清香,仿佛在告诉世人:官印的光辉,永远属于那些守护它的人,而不是玷污它的人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太仆寺印之变,知官信之重,重于泰山。王富康之流,盗印改泥,通敌卖国,致边军无马可战,国法蒙尘。然谢公以勘合符为眼,以印玺制为刃,于印泥异状中辨忠奸,于密信暗码中破迷局,非独其智,乃其忠也。后之掌印者,当以蓝铜矿为戒,守印如守国门,护信如护民命,方保官印长清,国法永昭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