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9章 不知何人奏皇帝,帝心恻隐知人弊(3 / 3)

加入书签

情条陈》编成歌谣,每唱一段便在堤石上刻一个指印。\"仓粮借,柳作押,河官考成看石渣......\"歌声飘过新筑的堤坝,惊起栖息在铁犀上的白鹭。

镇刑司缇骑路过时,听见歌谣里的\"磁粉记\"段落,忍不住驻足——他们知道,这是百姓在警告:任何贪腐,都会被磁粉显形,被指印记录。谢渊站在堤头,看着百姓刻石,忽然明白:\"三百零七条,最终都成了百姓的歌谣,成了治河的号子。\"

《大吴民俗志》记载:\"德佑朝之治,始于谢渊治水,成于百姓建言,其条陈也,乃河工之口、灾民之笔、民心之镜。三百零七条,条条皆见天地良心。\"

在徐州博物馆,李二柱的断指刻石与虎娃的陶片并列展出,磁粉在灯光下依然闪烁,仿佛在诉说当年百姓如何用最质朴的方式,参与治国:\"三百零七条,是俺们用手刻出来的,用心血写成的。\"

片尾

德佑十五年,\"定仓粮借贷法\"在沿河州县推行,每个粮仓门口都立着刻满指印的石碑。谢渊的验粮锤成了百姓的信物,每当有官员推诿,百姓便举起刻着指印的条陈:\"这是俺们和谢大人一起定的规,三百零七条,条条都算数。\"

镇刑司衙署改为风宪衙门,墙上的獬豸纹被百姓指印覆盖,新刻的\"言路畅通\"匾额下,放着当年收集建言的陶罐,里面装满百姓新写的建言:\"谢大人说过,三百零七条只是开始,百姓的建言,永远说不完。\"

黄河水依旧流淌,堤岸上的指印碑在风雨中愈发清晰。谢渊知道,只要百姓的手还在,建言的声音就不会断,民心的力量,永远是治国最坚实的根基:\"三百零七条,是百姓给大吴的情书,也是给贪腐的檄文。\"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谢渊呈《民情条陈》,可知治天下者,必先知天下情。三百零七条建言,非谢渊一人所集,乃万千百姓以手指为笔、以血泪为墨、以河石为纸所书。其言也俚,其情也真,其计也实——\"定仓粮借贷法\"源自灾民糊口之难,\"河官考成\"生于匠人断指之痛。镇刑司虽能阻于一时,却阻不了民心如河,终将冲决贪腐之堤。谢公之贤,在于能俯听民声、能深体民苦、能广集民智,使朝堂之策,皆从民间来,往民间去。此大吴之幸,亦后世之鉴也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