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7章 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(3 / 3)

加入书签

经营十年的盐铁古道:\"杨爱卿,旧考成法重'四格八法',却轻了百姓口碑。谢卿的考成,是把《大吴律》刻进了百姓心里。\"他想起谢渊在徐州的话,\"百姓的手印,比任何勘合都重。\"

周崇礼躲在窗外,听着屋内议论,冷汗浸透官服。他终于明白,考成册里的\"弊政清除\"不是虚文,而是谢渊用河工的断指、灾民的血泪写成的实据。当杨首辅提到\"匠人李二柱的断指印\"时,他再也站不住,踉跄着撞翻铜灯。

考成法颁布那日,都察院门前的石碑刚刚立起,老河工李二柱便用断指在\"民生改善\"条下划出痕迹:\"谢大人,俺这断指,就是给考成法刻的印!\"他望着碑上的磁粉标记,\"以后谁要改考成,先问俺们河工答不答应!\"

百姓们捧着麦穗、扛着铁屑,排着长队围绕碑基。有人将麦穗插在碑顶,有人把铁屑撒在碑座,寓意\"民生为根,镇贪为基\"。谢渊看着这场景,忽然想起德佑帝的朱批:\"考成非为考吏,为考民心。\"

镇刑司衙署内,王真望着考成碑的方向,手中的密信突然起火——磁粉遇铁自燃,火苗中竟浮现出考成册的字迹。他惊恐地松手,看着火焰吞噬密信,如同吞噬镇刑司的贪腐过往。

《大吴循吏传》详细记载此考成法:\"其法有三绝:一曰核实事,仓粮必验、堤石必查;二曰重民证,具结必真、手印必实;三曰破旧例,创新必录、弊政必除。谢渊之考成,非帝王之典,乃百姓之典。\"

片尾

黄河水依旧奔涌,考成碑上的磁粉在暴雨中闪烁,仿佛在诉说那个冬天的故事:当考成法不再是官样文章,当考核标准回归百姓眼底,所有的贪腐,终究会在民心的称量下现形。谢渊的考成法,就这样成了一面镜子,照见过去,也映着未来。德佑帝握着太子的手,指向案头的考成册:\"记住,考成法的黄绫会泛黄,百姓的口碑不会;鎏金会剥落,匠人的血印不会。\"他望着窗外的铁犀雕像,\"以后考课官员,不要看他们的奏疏多工整,要看百姓的粮仓多充实。\"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德佑帝为谢渊创治绩考成,可知考吏之道,不在繁文缛节,而在务实察民。谢渊以\"三实\"破\"三虚\",以百姓手印代官印勘合,使考成法成为治腐之利器、惠民之准绳。镇刑司之流虽能一时抵制,却不知民心即天宪,民声即考成。此考成法也,非独为谢公而立,乃为天下循吏立规,为万世吏治立镜——政声在民,考成在民,此之谓大吴风宪之魂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