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9章 波漂菰米沉云黑,露冷莲房坠粉红(3 / 3)

加入书签

处正在晾晒的新麦:\"是啊,这是俺们七州百姓凑的土,和着谢大人的心血,还有你爹他们的血,一起烧成了这字。\"他忽然指向仓顶的通风槽,\"你看那影子,像不像你爹刻的镐头?\"

谢渊看着爷孙俩的身影,忽然想起陈九叔临终前的话:\"大人,等仓廪固了,记得在图册里给俺们留个记号。\"此刻,图册第三十七卷的黄河大堤图上,三十七道镐头印记整齐排列,每个印记旁,都注着匠人离世的日期——他们的名字,终将被历史铭记。

片尾

谢渊离世后,七十二箱图册被供奉于工部史馆。每卷图册的末页,都有用血墨写的小字:\"治河者,先治心;治心者,先爱民。\"新官上任时,必来此处,以黄河水淋封条,看香灰纹路显现\"民愿\"二字,听老吏讲述当年匠人血墨的故事。

多年后,黄河再次泛滥,新任河官打开图册,发现曹州仓的防潮层数据旁,有行细小的注脚:\"此处缺石灰三成,系周崇礼私卖,致堤坝溃于德佑十五年,匠人李铁牛、陈九叔殒命。\"字迹虽已淡褪,却仍能辨出当年的血泪痕迹。

黄河岸边,老河工们说,每当暴雨如注,图册封条上的香灰就会发出微光,那是七十二名匠人在天有灵,护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河防。而京城太庙的香案上,那方沾着香灰的封泥,始终与图册并列,成为大吴王朝最神圣的防伪印记——不是因为生漆泥沙,而是因为它凝着民心,刻着民愿,护着千万百姓的炊烟。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谢渊携图册还朝,可知政之要者,在民不在官;法之固者,在心不在文。其以图册为镜,照出贪腐之形;以封条为誓,守定爱民之心。镇刑司纵能改账目、毁图纸,却改不了黄河泥沙的重量,毁不了匠人血墨的印记。谢公此举,非为一己之名,乃为万姓之安。后之览者,当抚图册而长叹:河防之固,始于民心;官箴之守,成于民愿。斯言虽简,行之唯艰,然唯其艰难,方显勇毅——此谢公之所以为谢公也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