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5章 火性何如水性柔,西来东逝几时休(3 / 3)

加入书签

,与科举并行;建立实习制度,学员需在河道衙门历练半年。谢渊编写的《河工学则》,书页间满是批注修改的痕迹,每一处都凝聚着他的心血,成为各地效仿的范本。

片尾

河工学堂在全国推广。谢渊巡视江南学堂时,收到御史台弹劾:\"擅改学制,乱了祖宗成法。\"他站在学堂的测量场上,望着学生们认真测绘的身影,将弹劾奏折投入火盆。火苗舔舐着纸张,他喃喃道:\"若成法能治河,何须我等?\"

各地学堂培养的河工,在疏浚运河、加固堤防中屡建奇功。漕运损耗减少六成,黄河决口次数逐年下降。运河两岸,百姓们传颂着:\"谢大人的学堂,教出的是治河的能人,更是救命的菩萨。\"每到农闲时节,学堂外便聚满旁听的百姓,他们渴望知识,更感恩谢渊带来的改变。

如今,每到河工学堂招生季,各地学子背着行囊,沿着运河奔赴学堂。运河上的商船为他们让路,渡口的艄公免费摆渡。学堂门前的石碑上,刻着谢渊手书的训诫:\"河务即民务,治水先治心。\"毕业的河工们佩戴着陶印,走向河道各处。他们用学到的知识,守护着大吴的千里河防。在黄河大堤上,在运河闸口旁,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。百姓们说起谢渊,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激,他的名字,永远镌刻在治河的史册中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河务事业不懈奋斗。

卷尾

太史公曰:观谢渊创河工学堂,可知育才者,国之根本;革新者,治世之要道。其以经世之学破世袭之锢,以监察之权卫办学之基。此堂非独授测量堤防之术,更立为民请命之志。谢公不畏谤议,不惧生死,于惊涛骇浪间辟求学之路,在重重阻挠下育治河英才。终使河工有专学,水患有良策,漕运复畅通,百姓得安宁。后之治河者,当效其志,守此学,育此才,方不负黎庶所托,江河安澜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