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0章 孤臣千载英魂在,犹见山河社稷碑(3 / 3)
右下角的户部关防,正是周大人三年前在晋王府地窖所盖!"
周瑄望着自己模糊的关防印,听见殿角铜鹤的振翅声——那是玄夜卫拔刀的响动。
"臣所陈十二事,"谢渊再次拜倒,关防印匣触地发出清越的铮鸣,"每一案皆按《大明会典》卷二〇一'巡按条款'查办。"他抬头时,目光扫过阶下悚栗的群臣,"今请陛下:一查宗藩逾制,依《宗藩条例》削晋王禄米;二惩官商勾结,将周瑄等下三法司勘问;三立赋税永制,"指节敲在《巡晋条陈》末页,"末条已附《宗藩税则十二条》,增订于《大明会典》卷七。"
德佑帝凝视丹墀下的七十二箱案宗,突然冷笑:"周卿袖口的盐晶,"指了指那片刺目的白色粉末,"与谢卿呈的灶丁证物一般无二——"挥袖间,玄夜卫的绣春刀已架上周瑄脖颈,"且随三法司去辨个清楚!"殿外风雪骤起,吹得檐角铜铃急响,仿佛在为这十二道铁证鸣锣开道。
片尾
暮色中的紫禁城飘起细雪,谢渊站在午门前,听着周瑄镣铐拖地的声响。怀中的《巡晋条陈》第十二条"请立宗藩赋税永制"处,德佑帝朱批的"准奏"二字尚未干透。他摸了摸关防,铜纽上的"天宪"二字被雪水冲刷得愈发明亮,仿佛三晋百姓的血泪在其上凝结成光。
"大人,晋王府长史在城西驿站起事!"贴身书吏气喘吁吁。
"按《驿传密约》启动五驿联防。"谢渊望着漫天飞雪,想起河东盐场灶丁们在雪中留下的血脚印,"周瑄袖口的盐晶,"他忽然轻笑,"不过是十二事条陈的小小注脚。"
雪片落在《灾民花名簿》的红指印上,将那些暗红染成浅粉。谢渊知道,这场以律法为刃的战斗,才刚刚开始。但当他看见宫墙上"正大光明"的匾额被雪覆盖,却突然明白:律法的光辉,正如这漫天大雪,终将洗净所有的污垢,让《吴律》的每一个字,都成为护佑百姓的铜墙铁壁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谢渊朝堂条陈十二事,知律法之威在于明,官制之善在于公。户部侍郎周瑄之流,借宗藩之势舞文弄法,挟官商之利混淆黑白,却不知《大吴律》字字千钧,条陈十二事如十二道枷锁,终将贪腐之徒绳于法纲。谢渊以实证为经,以制度为纬,于朝堂之上编织律法之网:整吏治则贪吏无所遁,理盐政则中饱无所藏,核军伍则私兵无所匿,查宗藩则逾制无所容。
其条陈也,非为彰显政绩,乃为匡正国法;其论功也,非为求取荣宠,乃为伸张正义。每一条皆引先帝成宪,每一款皆据百姓疾苦,使官官相护之网在律法光辉下支离破碎。谢渊之智,在于深研官制经络,善用律法兵器;谢渊之勇,在于直面宗藩权势,力扛贪腐黑潮。正如其在泽州所立赈粮碑云:"法者,天下之公器;吏者,百姓之公仆。"此等精神,当刻于《吴律》卷首,永为后世官箴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