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8章 流年改,叹园腰带剩,点鬓霜新(3 / 3)
都是自己的催命符。他低头看着靴底的红胶土,突然想起二十年前在晋王府赴宴,晋王拍着他的肩膀说"王大人将来必成大器"。如今才明白,这"大器"不过是晋王手中的棋子,而谢渊手中的卷宗,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针。袖口的醋香彻底变了味,混着殿内熏香,呛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。
片尾
暮色漫过紫禁城时,谢渊走出午门。怀中密折已呈给德佑帝,朱批的"彻查到底"四字还带着墨香。他望向晋王府方向,夜幕中王府灯火明灭,暗处传来铁链拖拽的声响——那是玄夜卫开始收网的信号。
七十二箱案宗已转入三法司大牢,谢渊摩挲着空荡的车厢内壁,那里曾藏着《晋王私军布防图》,如今已由贴身侍卫送往通政司。寒风卷起衣角,他忽然想起在山西查获的最后一封密信,信末那句"京城自有接应",此刻化作王翱颤抖的眼神、三法司官员躲闪的目光。
车轮碾过石板路,谢渊闭上眼。耳畔似又响起潞安驿站百姓的哭声、娘子关风雪中驿丞的忏悔。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晋王势力盘根错节,朝堂之上不知还有多少"王翱"。但只要律法尚存,只要还有人愿做执刀者,那些藏在文书涂改处的阴谋、裹在官样文章里的背叛,终将在三司会审的日光下无所遁形。
卷尾
太史公曰:观谢渊入京之辩,方知官官相护之弊,深植于朝堂肌理。王翱之流,借宗亲之势营私,假官制之隙舞弊,将律法当儿戏,视民生如草芥。然谢渊以《祖训》为矛,以《会典》为盾,于文书褶皱处见真相,在时间误差里寻破绽。从密信显影到账册涂改,每一步皆循规蹈矩,却步步致命。其心之坚,如太行磐石;其志之贞,若黄河奔流。后世论及巡按御史,当以谢公为范——非独其查案之能,更在其敢向权贵亮剑、愿为苍生请命之浩然正气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