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2章 圣人不利己,忧济在元元(1 / 2)

加入书签

卷首语

《吴史?刑法志》载:\"刑狱乃国之重器,断狱当循实据,毋听虚词。\"德佑十年秋,谢渊巡按太原,架阁库内积尘簌簌落在\"德佑三年强盗案\"案卷上。他指尖抚过供状上晕染的墨迹,发现《凶器查验单》与《尸格》记载相悖,死者伤口形状与案犯口供的凶器全然不符。而《灾民花名簿》里混入的富户丁口、空白的《灾伤勘合》,更暗藏着虚报灾情、冒领赈粮的勾当。这些泛黄的文书,每一页都浸着蒙冤者的血泪,也藏着官官相护的黑幕。当谢渊翻开《户部灾伤条例》与《刑部驳案汇编》,一场关乎律法尊严与民生疾苦的较量,就此拉开帷幕。

圣人不利己,忧济在元元。

黄屋非尧意,瑶台安可论。

吾闻西方化,清净道弥敦。

奈何穷金玉,雕刻以为尊。

云构山林尽,瑶图珠翠烦。

鬼工尚未可,人力安能存。

夸愚适增累,矜智道逾昏。

德佑十年七月初三,巳初刻。谢渊的指尖划过太原府按察司架阁库的案卷编号,在\"德佑三年强盗案\"卷宗前顿住。案卷封面的\"斩立决\"朱批已微微晕染,他翻开内页,见犯人供状上的墨迹深浅不一:\"李书吏,\"他敲了敲供状上\"劫银千两\"的记录,\"此人口供称'持刀劫财',\"指向《凶器查验单》,\"但验伤文书却写'钝器致伤',\"突然抽出《保甲册》,\"案犯被捕当日,其母正在邻县就医,\"指节叩击供状末尾歪斜的指印,\"如此扭曲的指纹,可是刑讯所致?\"

书吏李通的算盘珠子在袖中乱响:\"这...这是前任知府定的案...\"

\"前任知府?\"谢渊冷笑,翻开《刑部驳案汇编》,\"永熙朝例:'刑讯需三人同署,口供需与物证相符。'此案既无赃银下落,又无证人画押,\"突然抖开玄夜卫密报,\"密探查得,案犯家邻的田产,案发后转入知府小舅子名下——按《大吴律》刑律九,故入人罪者,以其罪罪之!\"

衙门外突然传来鼓噪声。谢渊望去,见数十名百姓举着\"冤枉\"布条,为首老者捧着染血的诉状:\"大人!我儿被诬强盗,屈打成招...\"

未初刻,太原府大堂。谢渊将《凶器查验单》《尸格》《审讯记录》三份文书在楠木公案上依次排开,狼毫笔尖蘸满朱砂,重重圈出《尸格》中\"后脑钝击致死,伤口宽三寸二分,深五分\"的记录:\"王仵作,\"他举起从义庄取回的颅骨,指腹抚过凹陷处凝固的暗红色血痂,\"如此弧形伤口,边缘伴有不规则裂痕,\"又指向《凶器查验单》上\"单刃短刀,刃长七寸\"的记载,\"按《法医检验要诀》,短刀刺入伤当呈窄条状,怎会出现这般钝器砸痕?\"

仵作王福的喉结上下滚动,官服后背的汗渍已晕染出深色云团:\"当...当时光线不足,查验疏漏...\"

\"疏漏?\"谢渊猛地翻开《审讯记录》,朱笔在\"午时三刻案发,日头高悬\"的批注上连点三下:\"案发正值正午,府衙《晴雨录》可证!\"他又抽出案犯三份供词,宣纸纤维在狼毫下簌簌作响:\"首份供词字迹工整,笔锋含墨均匀;第二份左低右高,墨迹晕染如泪;第三份潦草难辨,多处有擦拭重写痕迹。\"突然抓住案犯遗孀颤抖的手,掰开其丈夫僵直的十指——指节肿大变形,指甲床残留着竹签刺入的细小孔洞:\"《问刑条例》第二十七款明禁'伤其筋骨',你们用'苏秦背剑'之刑逼供,\"重重拍击《大吴律》,\"按'故勘平人'例,当杖八十,发配充军!\"

陪审通判\"嚯\"地起身,官靴踢翻身后木凳,发出刺耳声响:\"谢大人,此乃永熙年间定案,翻案恐生...\"

\"恐生事端?\"谢渊截断话头,抖开玄夜卫连夜查获的地契,桑皮纸上\"知府妻弟王顺,购于德佑三年五月廿三,银五百两\"的字迹尚未完全褪色:\"案犯五月二十被斩,三日后续妻便将祖宅贱卖。\"他的手指划过交易记录,又翻开案卷中\"失踪赃银五百两\"的记载,\"这数目,\"目光如刀剜向通判,\"与案卷记载分毫不差。通判大人身为陪审官,\"故意停顿,让寂静填满整个大堂,\"既未核查赃物去向,也未查验证人证言,反倒在结案文书上连署画押——\"突然提高声调:\"究竟是玩忽职守,还是收了封口银?\"通判脸色骤变,张了张嘴却被喉间腥甜呛得说不出话。

德佑十年七月初七,辰初刻。谢渊握着五尺步弓丈量泽州田地,玄夜卫报数声穿透薄雾:\"东五亩,禾苗存活八成;西三亩,叶茎破损处齿痕间距三寸七分!\"他蹲下身,镊子夹起田埂上透明带尾须的虫尸,置于《捕蝗要诀》图谱旁:\"刘知州,\"举起虫尸对着天光,\"蝗虫翅脉呈网状,此虫翅透明无纹,分明是蜉蝣!\"又指向禾苗,断口处残留的灰褐色碎屑清晰可见:\"虫咬痕呈半圆形,边缘有细密齿印,\"捡起田边残留的驱鼠木板,上面沾着灰褐色鼠毛和新鲜鼠粪,\"这分明是田鼠啃食痕迹!\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