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6章 锦臆奋张凝晓旭疏翎纷落点苍苔(5 / 6)
都有。”
周显躬身应道:“陛下所言极是。
前些时日还有宗室递折求荫补,说‘祖制当循’,反观萧栎殿下,从不借身份谋私,连子嗣入学都守规矩。
如此一来,外臣再无‘宗室搞特权’的话柄,陛下治理宗室也更省心。”
萧桓拿起案上玄夜卫报来的密报——上面详细记着萧烨寅时读书、萧栎亲手辅导的情形,嘴角笑意更浓:“萧栎深知‘树大招风’,也懂‘宗室安则朝局安’,他不争权,不越界,连家人都约束得妥当,这样的宗室,朕如何能不放心?往后宗室子弟入学,便该以萧烨为表率,少些特权念想,多些真才实学。”
天德二年夏,萧栎的“自处之道”
渐显成效:退回石崇礼物,破了构陷计;理宗亲账,赢了宗室信任;查赈粮密报,获了萧桓认可;约束家人,堵了朝臣非议;民间议论虽仍有,却因“说书段子停讲”
渐淡。
朝局也因他的“低调办实事”
有了微妙变化:石崇想拉拢或构陷他的计皆落空,旧党在江南的势力因清查赋税渐弱;谢渊、王瑾等新政派虽未与他结盟,却认可他“为民办实事”
的立场;中立派张文、林文则将他视作“宗室安分”
的标杆,在吏部考核、礼部事务中,多以“不违宗室本分”
为准则。
玄夜卫的监控仍在,却从“防异动”
变成了“护安全”
——周显给萧桓的密奏中,多了“栎无任何越界之举,所办实事皆利民生,可放宽监控”
的建议。
萧桓批复:“可减探子一人,保留必要监控,勿扰其府中安宁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暮色下,萧栎坐在院中的石凳上,看着赵烈带回的江南流民安置新册,上面写着“苏州流民九成归田,淮安义仓粮足,扬州挪用粮已追回”
。
他浅啜一口温粥,粗瓷碗映着他平静的面容——这便是他要的立足之地:不恋权位,不涉党争,只做个“办实事的宗亲”
,护得民心,也护得家人安稳,不负萧桓那句“贤弟”
的信任。
片尾
天德二年秋,萧栎的“自处之策”
终获朝野认可。
石崇因“拉拢萧栎不成、江南旧党被清查”
,被萧桓削去“镇刑司副提督”
之职,改任闲职,旧党势力进一步衰落;谢渊、王瑾推行的“新政”
因萧栎的“实事支持”
(密报赈粮、理宗亲账),进展顺利,江南民生渐稳,边军粮饷充足。
宗室方面,萧栎“劝宗亲还田、教子低调”
的事传开后,其他宗室纷纷效仿,“宗室占民利”
的情况大幅减少,王瑾据此修订《宗室管理制度》,新增“宗室需定期自查封地、子弟入学优先考试”
条款,获萧桓批准推行。
民间方面,因萧栎“办实事却不张扬”
,百姓更赞其“贤”
,却不再有过度议论,玄夜卫的监控也减至一人,郡王府的生活渐归平静——苏氏织着布,萧烨在国子监苦读,萧栎则每日整理宗亲账、等江南的消息,偶尔入宫向萧桓递些“民生见闻”
,不越界,不缺位。
萧桓在一次宫宴上,特意对萧栎道:“贤弟,如今宗室安分,民生渐稳,你功不可没。
朕打算设‘宗室事务司’,让你掌司事,如何?”
萧栎躬身辞谢:“皇兄,臣弟无理政之才,只懂办实事,若掌司事,恐辜负皇兄信任。
不如让臣弟继续理宗亲账、查民生,为皇兄分忧便好。”
萧桓闻言,笑着点头:“好,便依你——你这份本分,比掌司事更可贵。”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二年萧栎之自处,实为‘逊帝宗室’于帝权体系下求存济民之极致。
栎面对旧党拉拢不惑,新政派争取不贪,中立派试探不偏,民间赞誉不骄,以‘退、拒、理、查、束’五策,避党争之险,行济民之实。
其智不在权谋,而在‘知分寸’;其勇不在抗争,而在‘守初心’。
萧桓之信、朝臣之敬、百姓之赞,皆源于此。”
郡王府的石凳仍在,案上的旧账已换了新册;巷口的玄夜卫探子渐少,却留下了“帝信宗安”
的默契。
萧栎的自处之道,告诉后世:宗室之价值,不在权位高低,而在是否能为百姓谋实利;帝权之稳固,不在压制宗室,而在为宗室提供“安分办实事”
的空间;朝局之平衡,不在派系争斗,而在“各守其位、各尽其职”
的共识。
这场“朝野瞩望下的自处”
,终将成为大吴史册中“宗室与帝权良性互动”
的典范——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抗争,却有润物无声的影响;没有权倾朝野的辉煌,却有百姓安居的实在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