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6章 锦臆奋张凝晓旭疏翎纷落点苍苔(2 / 6)

加入书签

务’为名,可夺回盐运之利,届时与郡王三七分润;另,前帝旧部在江南尚有势力,郡王若需,可随时调遣。”

石崇的算盘打得精:拉拢萧栎涉盐运贪腐,既能借其“宗亲”

身份夺回旧党利益,又能握其贪腐把柄,若萧栎拒,便散播“郡王拒收宗亲礼,轻视旧臣”

的流言,挑动萧桓猜忌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萧栎直到午时,才让管家将木匣抱进书房。

他没有直接开匣,而是取来一根细针,轻轻挑开木匣缝隙,借着窗外的光线,隐约看见画轴夹层有纸张凸起。

“果然藏了东西。”

他冷笑一声,取来一张空白纸,写下“宗亲联谊当守礼制,私赠御笔字画恐违祖制,谨将原物奉还,望石大人谨守臣道”

,折好放在匣内,再命管家“即刻送回镇刑司,亲手交给石崇,不可经他人之手”

管家捧着木匣出门时,巷口茶馆的刘达看得真切,立刻下楼骑马回报石崇:“大人,萧栎没收,还写了信,看样子是铁了心不与咱们往来。”

石崇坐在衙署的太师椅上,捏着茶杯的手微微用力,杯沿几乎被捏碎:“不收?那便给他加点‘名气’,让他想藏都藏不住。”

石崇的木匣刚送走一个时辰,府外又来车马,这次是礼部尚书王瑾——他受谢渊之托,想邀萧栎联名奏请“彻查地方贪腐,尤其是石崇旧党掌控的江南盐运、漕粮”

“郡王殿下,”

王瑾被请进书房,开门见山,“如今三策推行,清查江南赋税已开始,可石崇的人仍在暗中阻挠,陈忠侍郎虽尽力,却因‘中立’身份不敢硬查。

若殿下肯牵头,以‘宗室关注民生’为名,联名奏请陛下派玄夜卫协助,定能一举揪出盐运、漕粮的贪腐窝案,震慑旧党!”

语气恳切,满是期待。

萧栎起身,给王瑾倒了杯凉茶,语气平和却坚定:“王大人的心意,臣弟明白。

只是《大吴宗室礼制》载‘宗室不得干预民政、不得联名奏请查案’,臣弟若违制,不仅会被石崇抓住把柄,还会让陛下为难。”

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不过,臣弟近日整理宗亲封地旧账,现江南有宗亲与地方官勾结占民田,或可将此情况单独奏报陛下,顺带提及‘民田被占恐与漕粮克扣有关’,为陈忠大人的清查添份助力——这样既不违制,也能帮上忙。”

王瑾闻言,虽有失望,却也明白萧栎的顾虑:“殿下考虑周全,是臣唐突了。

若殿下奏报时需礼部配合,尽管开口。”

起身告辞时,他悄悄瞥了眼书房案上的宗亲旧账,心中暗叹:萧栎避党争却不避实事,果然是难得的贤王。

王瑾离开后的次日早朝,萧栎按例在宗室列中站定。

朝会间隙,吏部侍郎张文故意走过来,装作整理朝笏的样子,轻声道:“郡王殿下,近日江南清查赋税,陈忠侍郎遇阻,石崇大人说是‘操之过急,恐伤旧臣心’,谢渊大人则说‘当快查严办’,殿下觉得,该缓还是该急?”

这是典型的“中立派试探”

——张文想通过萧栎的态度,判断帝权对旧党的底线,再定吏部考核官员的倾向。

萧栎指尖摩挲着腰间的玉扣,目光落在奉天殿的廊柱上,语气平淡:“张大人是吏部侍郎,掌官员考核,该缓该急,当以‘民生’为定——若清查慢了,流民吃不上粮,便是急;若查得急了,伤了安分旧臣,便是缓。

臣弟只是宗亲,不懂政务,不敢妄议。”

这番话既没偏向石崇,也没附和谢渊,却暗合萧桓“稳民生”

的核心,让张文无从再探。

未等张文接话,礼部侍郎林文也凑过来,笑着道:“殿下近日整理宗亲旧账,辛苦得很。

臣听闻吴县有宗亲占民田,殿下打算如何处置?需不需要礼部出‘宗亲礼制劝诫书’?”

这是另一种试探——林文想知道萧栎是否会借“宗亲事务”

扩大影响力。

萧栎摇头:“多谢林大人好意,不必劳烦礼部。

宗亲占民田,是家事,臣弟打算亲自写信劝诫,若不听,再按《宗室管理制度》报礼部处置——先私后公,才合宗亲之道。”

回答滴水不漏,既显“自行处置”

的本分,又不拒“制度约束”

的底线,让林文也没了继续试探的理由。

萧栎的“低调”

在民间却挡不住议论。

京师南城的“清风茶馆”

里,说书人正拍着醒木,讲“郡王夜献三策,救江南流民”

的段子:“话说那昌顺郡王,深夜入御书房,面对陛下,不慌不忙,三策出口,如拨云见日……”

台下百姓听得拍案叫好,有老农喊道:“这样的好郡王,该让他管管吏治,治治石崇那些贪官!”

邻桌的两名士子却皱着眉,低声交谈:“你们别听说书人胡吹,他可是前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