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5章 劲卒三千屯塞北坚城万里固疆陲(4 / 5)
p>转为“支持”
——萧栎的话打消了他的担忧,也让他不敢再偏袒石崇。
石崇又想难:“陛下,江南地方官多为先帝旧臣,清查赋税恐伤旧臣之心,不如缓行。
且免除秋税,恐让百姓生‘不缴赋税亦可’之念,不利于后续征税。”
这话是在保旧党——江南地方官多为石迁旧部,清查便是断他的臂膀。
王瑾此时出列,语气平和却坚定:“石大人此言不妥。
百姓是社稷根本,若因‘伤旧臣心’而不顾流民死活,恐失民心。
且先帝永熙帝曾说‘民安则税足’,免除秋税是为让百姓休养生息,来年收成好了,赋税自然能补上。
至于清查,只查贪腐者,不罪安分者,何谈‘伤旧臣心’?”
王瑾是礼部尚书,中立派领袖,他支持减税,瞬间带动了其他中立臣僚。
“臣附议王大人!”
林文、张文等官员纷纷出列,支持轻徭薄赋。
石崇见孤掌难鸣,只能闭嘴——他知道,再反对,只会被冠上“不顾民心”
的罪名。
萧桓点头:“减税清查之事,就按刘焕、王瑾所言,陈忠、周显协同办理,下月启程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最后议严固边防。
谢渊出列,递上兵部细则:“陛下,臣拟增派三万京营兵,由秦云将军统领,分三批驰援大同;工部派百名工匠,指导边军筑造‘空心敌台’五十座,加固宣府、大同城防;边军冬衣、粮草,陈忠侍郎已承诺下月中旬送达。
此外,臣还拟令岳谦将军加强京营布防,防止瓦剌突袭京师。”
细则详实,无可挑剔。
石崇还想找借口:“陛下,增兵三万,需粮饷十万石,清查赋税尚未开始,粮饷从何而来?”
他明知刘焕已核算,却仍想做最后挣扎。
刘焕立刻接话:“石大人,太仓现有粮五十万石,调二十万石赈灾,三十万石给边军,足够支撑到清查赋税完成。
且谢大人已与户部商议,可先从江南漕粮中调拨五万石应急,待清查后再补回。”
这话彻底堵死了石崇的借口。
谢渊补充道:“若瓦剌来犯,损失的何止十万石粮?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,此次增兵固防,定能守住北境!”
语气坚定,满是忠诚。
萧桓见状,朗声道:“谢大人忠勇可嘉,固防之策,即刻推行!”
石崇站在列中,脸色惨白——三策皆成,旧党在朝堂、江南的势力,注定要被削弱。
早朝结束,文武百官陆续退去。
石崇与李嵩走在最后,脸色阴沉。
“李大人,三策皆成,咱们的人在江南怕是保不住了。”
石崇低声道,语气带着焦虑。
李嵩摇头:“别急,清查赋税由陈忠、周显负责,陈忠是中立派,咱们可暗中联络他,让他‘慢查’‘轻罚’,或许还能保住几分势力。”
这是官官相护的最后挣扎——他们想拉拢陈忠,延缓旧党的衰败。
萧栎与谢渊并肩而行,谢渊道:“郡王殿下今日在朝议中的应对,既稳又准,谢某佩服。”
萧栎摇头:“谢大人过誉,臣弟只是陈事实罢了,真正定局的是皇兄。”
他刻意保持距离,避“宗室与武将私交”
之嫌。
御书房内,周显向萧桓递上密录簿:“陛下,石崇、李嵩退朝后商议拉拢陈忠,延缓清查;张文、林文等年轻官员皆支持三策,民心可用。”
萧桓翻看密录簿,嘴角露出一丝淡笑:“陈忠那边,你派探子盯着,若他敢私通石崇,一并查处。
三策推行,既安了朝局,又试出了群臣的底,这步棋没走错。”
朝议落幕三日后,三策陆续落地。
封赏方面,萧桓下旨:谢渊加“太保”
衔,仍掌兵部兼御史台;周显加“少保”
衔,玄夜卫指挥使如故;秦云升为京营总兵,统辖驰援大同的三万兵马;基层将士加一季俸禄,由兵部杨武督办放——消息传到军营,军心大振。
轻徭薄赋方面,刘焕、陈忠带着户部吏员与玄夜卫探子,启程前往江南清查赋税;王瑾则派礼部官员,押运二十万石粮前往苏州,设立临时义仓,流民陆续领到粮食,民间“新朝仁政”
的呼声渐起。
固防方面,秦云率领三万京营兵驰援大同,与岳谦会师;张毅派工部工匠前往边镇,指导边军筑造“空心敌台”
;陈忠亲自督办边军冬粮,确保按期送达——大同卫探子回报,瓦剌见大吴增兵固防,暂时放缓了集结,北境渐稳。
萧栎回到郡王府,看着府中平静的小院,心中松了口气——三策推行,既安了社稷,又没让自己涉入党争,这份分寸,他总算守住了。
管家端来温粥,粗瓷碗映着他的身影,他浅啜一口,忽然觉得,这份“安分谋实”
的日子,比当年的帝王生涯,更让人踏实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