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5章 劲卒三千屯塞北坚城万里固疆陲(2 / 5)

加入书签

犹豫——这三策,他在府中斟酌了三日,既需切中时弊,又不能涉“干政”

之嫌,更要避开石崇的锋芒。

“皇兄,”

萧栎的声音恭谨却坚定,“新朝初定,如筑屋需固基:朝堂是梁,民心是土,边防是墙,三者缺一不可。

臣弟有三策,愿为皇兄补基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萧桓放下朱笔,身体微微前倾:“贤弟但说无妨。”

他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角的“北境军报”

,瓦剌扰边的消息让他连日难安,萧栎此时献策,恰合他意。

“第一策,封赏功臣以稳朝堂。”

萧栎指尖点过“功臣名录”

上的谢渊,“谢大人领京营护驾,守安定门七日七夜,击退旧党乱兵;周显大人率玄夜卫查破旧党密信,助皇兄复位;秦云将军护送粮草,保障军需——此三人当重赏:谢大人可加‘太保’衔,仍掌兵部,兼领御史台,既彰其功,又借其监察百官;周显大人可加‘少保’衔,玄夜卫指挥使如故,稳住特务机构;基层将士则加一季俸禄,安军心。”

他刻意不提石崇,却补了句,“其余归附者,按‘从功’论赏,不偏不倚,可堵闲言。”

这话藏着深意——既不让石崇借“赏不公”

挑拨,又不抬高旧党地位。

萧桓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“赏罚分明,才能安人心。

第二策呢?”

“第二策,轻徭薄赋以安民心。”

萧栎拿起“江南流民册”

,语气沉了几分,“江南水患后,百姓卖儿鬻女者不在少数,地方官还克扣赈灾粮,民间已传‘新朝不如旧’——若不尽快安抚,恐生民变。

臣弟建议:免除江南苏州、淮安、扬州三府今年秋税,再从太仓调二十万石粮,由王瑾大人派礼部官员监督放,避免地方官再克扣;其余各州府,杂役减半,允许百姓以粮代役,让他们能安心耕织。”

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皇兄,父皇(永熙帝)当年平江南匪患,靠的就是‘轻税安农’,如今效仿此法,既能解百姓燃眉,又能显皇兄仁政,让民心归向新朝。”

这话引先帝为例,既增强说服力,又避“擅定国策”

之嫌。

萧桓点头,却想起国库的情况,转头对侍立殿侧的内侍道:“传刘焕来。”

片刻后,刘焕匆匆赶来,听闻减税调粮,眉头立刻皱起:“陛下,太仓存粮仅五十万石,若调二十万石去江南,边军冬粮还需三十万石,恐有不足。

且免除三府秋税,今年国库收入会减一成,后续开支……”

这是户部的本分,也是官官相护的隐性体现——刘焕虽不属旧党,却怕得罪“主张节流”

的石崇(石崇常以“国库不足”

阻挠新政),故而犹豫。

萧栎立刻接话:“刘大人顾虑有理,却非无解。”

他走到案前,翻出另一本奏疏——是萧钰递来的“江南漕粮克扣案”

奏报,“江南地方官隐匿赋税百万两,克扣漕粮八千石,若派玄夜卫与户部联手清查,追回的粮款足以填补减税空缺,还能充实太仓。”

这话既解了刘焕的顾虑,又暗指“查贪腐可补国库”

,实则敲打石崇(江南克扣官员多为旧党)。

刘焕闻言,松了口气:“若能追回隐匿赋税,减税调粮便无问题。”

“第三策,严固北境边防以防瓦剌。”

萧栎拿起“北境军报”

,指尖划过“大同卫遭瓦剌骑兵袭扰”

的字句,“瓦剌虽去年兵败,却未伤根本,如今在大同、宣府边境集结兵力,若不早防,恐趁我朝未稳来犯。

臣弟建议:令谢大人增派三万京营兵驰援大同,由秦云将军统领,加强边境巡逻;再令张毅大人派工部工匠,协助边镇加固城防,修补烽燧;边军冬衣、粮草,由陈忠侍郎亲自督办,确保按期送达。”

他看向萧桓,补充道:“边防不稳,内政难安。

谢大人久掌军务,熟悉边情,由他统筹,万无一失。”

这话既肯定谢渊,又不涉“宗室荐官”

之嫌,符合他的安分定位。

萧桓刚要开口,内侍又报:“谢大人求见,说有边情要事奏报。”

萧桓道:“宣。”

谢渊走进御书房,一身戎装未卸,显然刚从兵部赶来:“陛下,大同卫探子回报,瓦剌已集结五万骑兵,恐下月来犯。

臣正欲奏请增兵固防,恰闻郡王殿下之策,臣附议!”

他看向萧栎,眼中带着敬意,“郡王之策切中要害,三万京营兵足矣,秦云将军骁勇,可当此任;城防方面,工部只需派百名工匠,指导边军筑造‘空心敌台’,便能有效抵御骑兵。”

萧桓大喜:“既有谢大人附议,此策更无顾虑。”

而此刻,御书房外的廊下,玄夜卫探子正将“萧栎献三策、谢渊附议”

的消息记在密录簿上,准备报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