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71章 七步吟未尽谁怜同血人(2 / 4)
证据倒未必找‘私通’,找‘私通谢渊’也行——当年郡王递密信给谢渊,没经礼部报备,这就是‘宗室私通外臣’,按《大吴律?宗室篇》,可是大罪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刘达眼睛一亮,连忙道:“吴评事说得对!
咱们找内务府的旧人,问问当年递账本的事,只要有人肯指证,就能把水搅浑——到时候陛下就算想保郡王,也得顾及律法!”
三人自以为说得隐秘,却没察觉身后不远处,秦飞乔装的内侍正将他们的话一字不落地记在密录簿上,连“找内务府旧人”
的细节都没漏。
此时,吏部尚书李嵩从奉天殿出来,见三人聚在阴影里,便缓步走过去,咳嗽一声。
刘达三人连忙躬身:“李大人!”
李嵩扫了他们一眼,语气平淡却带着威严:“朝堂议论,不可逾矩。
郡王的立场,陛下自有判断,轮不到你们置喙。”
话虽如此,他却没明确禁止,反而用眼角余光扫过密录簿的方向——他知道玄夜卫在监控,故意说“陛下自有判断”
,是想让探子传到萧桓耳中,暗示“群臣关注此事,陛下需给说法”
。
秦飞将李嵩的反应记下,心中冷笑——旧党想借议论逼陛下表态,却不知陛下早已洞悉。
他悄悄退开,往玄夜卫衙署方向走,需尽快将这些议论汇报给周显。
王瑾与刘焕走至宫道中段,遇上刚从兵部衙署赶来的兵部侍郎杨武。
杨武手中拿着谢渊刚拟好的《边镇联防疏》,见两人神色凝重,便问:“王大人、刘大人,可是为方才的议论烦心?”
王瑾点头:“旧党那帮人,又在嚼郡王的舌根,说他‘置身事外’,还想找‘私通’的由头。”
杨武闻言,将疏稿揣进袖中,语气坚定:“他们这是忘了!
去年陛下复辟前,谢大人从大同调兵,需经京师九门,是郡王借‘宗室巡查’的名义,把九门守将的换班表递过来的——不然谢大人的兵怎么能悄无声息进城?还有,郡王府的管家,至今还在帮谢大人打理边镇将士的家属安置,这些都是实证,哪来的‘置身事外’?”
这话里的细节,是谢渊私下与杨武提过的,特意让他在适当时机说出,以堵旧党之口。
刘焕连忙道:“杨大人说得对!
咱们得把这些实证透出去,不然旧党只会越说越离谱。”
王瑾却摇头:“不可急。
陛下还没表态,咱们贸然拿实证,倒显得像是在替郡王辩解,反而落人口实。
不如等陛下问起,再从容奏报——谢大人常说,‘帝意未明时,静则安’,咱们得守这个分寸。”
杨武点头称是,三人不再议论,快步走向各自衙署,只留下身后零星的私语,在宫道的寒风里飘散开。
吏部侍郎张文走在宫道中间,既没靠近旧党,也没凑向忠良。
他看着两侧的议论,指尖攥着笏板,指腹已按出浅痕——作为中立派,他需看清陛下的态度,才能决定如何站队:若陛下想打压萧栎,他便需在《宗室管理制度》中加入更严的约束条款;若陛下想保萧栎,他便需维护“宗室安分”
的论调。
身后传来小吏的脚步声,是吏部主事李平,捧着《文官考核制度》修订稿:“张大人,这是您要的考核细则,需不需要送李嵩大人过目?”
张文停下脚步,翻了两页稿纸,忽然问:“李大人方才在廊柱下,跟刘达他们说了什么?”
李平愣了愣,如实道:“没说什么,就提醒他们‘不可逾矩’,但……没拦着他们议论。”
张文心中了然——李嵩是想借旧党议论,逼陛下表态,若陛下松口,便趁机攻讦萧栎;若陛下不松口,也能让中立派不敢靠近萧栎。
他合上稿纸,对李平道:“先不送李大人,你把稿纸放我衙署,再去打听下,玄夜卫的人今天在宫道上录了多少议论——记住,别让人察觉。”
李平应声而去,张文望着他的背影,眉头紧锁——玄夜卫的动向,才是陛下态度的最好信号。
秦飞赶回玄夜卫衙署时,周显正在翻阅大同卫的密探回报。
见秦飞进来,周显放下密报:“宫道上的议论,都录下来了?”
秦飞递上密录簿:“大人,都在这——旧党刘达、吴安议找‘宗室私通外臣’的证据,李嵩暗中纵容;王瑾、刘焕、杨武辩栎‘暗送棉衣、递换班表’,力证安分;中立派张文让属吏打听咱们的动向,观望态度。”
周显仔细翻阅密录,指尖在“李嵩纵容”
“杨武提换班表”
处划过,沉吟道:“李嵩这是老狐狸的心思,想借议论搅局,若陛下处置栎,他便能借‘宗室不安’拉拢其他宗室;若陛下保栎,他也能以‘提醒群臣’为由,不落把柄。
杨武提的换班表,是谢大人特意透露的,就是怕旧党乱咬。”
秦飞问:“那咱们要不要抓刘达、吴安?他们想找证据攻讦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