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2章 休言莲荷名殊处一花一叶总含柔(5 / 5)
抄录三份,一份藏内阁档案库,一份送玄夜卫存档,一份交刑部备查,确保证据万无一失。
奉天殿的烛火渐渐熄灭,皇城的夜色笼罩下来,却不再像往日那般压抑。
谢渊站在兵部衙署的窗前,望着远处御书房的灯火,心中明白——辨诬之战虽未完全结束,但御案文书验忠这一步,已为朝局清明打下坚实基础。
只要证据在、规制在、忠良在,大吴的中兴之路,定会越走越稳。
片尾
天德年间冬,刑部审结孙明、周德一案,二人因“构陷忠良、伪造证词、依附旧党”
被判流放三千里,永不叙用,家产抄没充公;石崇因“通敌阻防、参与构陷、包庇旧党”
被判终身监禁,镇刑司旧党成员尽数被查,涉案官员达二十七人,皆按罪论处;徐靖因“销毁证据、包庇旧党、滥用职权”
被斩于市曹,级悬于城门三日,观者如堵,无不称快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谢渊继续兼领兵部与御史台,协助萧桓整顿吏治:吏部清除李嵩亲信,张文因“坦白悔过、实心任事”
被留任,负责文官考核,修订《官员交往规范》;户部由刘焕牵头,清查旧党贪墨的军饷,追回白银十二万两,全部用于边镇军器制造,工部尚书张毅亲自督造,半年内为宣府卫、大同卫补充火器三千余件;礼部由林文主持,修订《外政档案管理则例》,新增“文书双备份、季度三核验”
条款,加强外政文书的管理;玄夜卫由周显与秦飞负责,彻底清除旧党余孽,重建密探体系,重点监控边地与旧党流放之地。
天德年间春,萧桓召集群臣,在奉天殿举行“德佑忠良表彰大典”
,追封赵武将军为“镇国侯”
,其子赵文承袭爵位,任大同卫副将;王瑾、李穆、陈默、林文、张启、刘焕、岳谦等人皆获赏赐,王瑾加封为“太子少保”
,岳谦升为都督佥事;谢渊被加封为“太傅”
,仍兼领兵部与御史台,赐黄金百两、良田千亩,谢渊坚辞良田,只受黄金,悉数用于边镇将士抚恤。
大典之上,萧桓手持谢渊的谈判文书,对众臣道:“此文书非仅为往事之记,更是大吴忠良之魂!
朕愿与诸卿一同,以忠为魂,以律为纲,共兴大吴,不负德佑年间忠良之血!”
众臣齐声应和,声震奉天殿,久久回荡在皇城上空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天德年间御案验文之役,非仅谢渊自证清白之举,实为大吴朝局‘以证立心、以制固权’之转折。
萧桓御案亲验,辨伪存真,显帝王审断之明——从文书材质的桑皮纸,到墨痕的炭粒,再到印鉴的季度核验,皆细致考量,不被谗言所惑;谢渊携文书呈证,从容破疑,彰忠良担当之毅——不仅保存文书五载以证清白,更念及德佑年间众忠良之功,不独揽其誉;林文对档、张启验墨、刘焕佐证、岳谦呼应,诸臣同心,展贤臣协契之德——各守其职,各尽其能,以官制为盾,以证据为刃,破旧党构陷之谋。”
御案上的文书,终成大吴史册中的珍存——桑皮纸的粗疏纹理,是德佑年间边地战乱的印记;松烟墨的青灰炭粒,是忠良熬夜议事的见证;季度核验的朱印,是大吴官制严谨的象征。
它们不仅戳破了一时的谗言,更守护了永恒的正义,证明“正必胜邪”
非虚言,“官制为基”
能固邦。
这场验文之战告诉后世:文书可载史,亦能证忠;规制可防乱,亦能护正。
为官者当以谢渊为镜,守赤诚之心,行严谨之事,以实绩立身,以证据说话;为君者当以萧桓为鉴,明辨忠奸,重视规制,不被谗言蒙蔽,方能护江山安稳、百姓安乐。
而德佑年间众忠良的同心、天德年间君臣的协力,也将永远镌刻在大吴的史册中,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镜鉴——以忠聚心,以制聚力,方能成就中兴之业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