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59章 瓦剌骄横施压迫忠良刚毅守疆基(2 / 6)

加入书签

年腊月初,宣府卫的雪下了三天三夜,岳谦将军带着士兵在雪地里扎营,连帐篷都冻住了,却没一人抱怨。”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李穆点头:“不错!

德佑前三年腊月,赵武将军接到密信后,便挑选了五百精锐,夜袭瓦剌的粮营,烧了他们的粮草,瓦剌果然慌了,又遣使者来京,说‘赎金可减至二十五万两,割地可暂不议,但需大吴每年给瓦剌‘岁赐’五万两’。”

谢渊翻到第四策,冷笑一声:“‘岁赐’?不过是换个名字的贡金!

我当时便在方案里写‘岁赐绝不可许,若瓦剌坚持,便重启战事’,还让第二个使者——兵部郎中张大人,带了边镇将士的联名血书,让瓦剌看看大吴将士的决心。”

王瑾看着文书,感慨道:“大人德佑年间真是用心良苦,每一套方案都考虑到了各种可能,连瓦剌可能提出的‘岁赐’‘和亲’等无理要求,都提前拟好了应对之策。

这些方案,绝非‘不救君父’之人能拟出的,天德元年周德若见过,便不会说出那般荒唐的话!”

谢渊将方案放回案上,沉声道:“这些方案,德佑年间都呈给了时任监国的萧栎,还有内阁存档,天德元年若能取出原本,便是最有力的实证——只可惜,萧栎退位后,内阁档案库由李嵩大人掌管,他恐已将这些方案藏起,甚至销毁。”

陈默听谢渊提及使者,便从靴筒的木盒中,取出三枚小小的铜牌,递给谢渊:“大人,这是德佑年间三位使者的‘通行牌’,每一枚都刻着使者的名字与出使日期,可证三遣使者之事非虚。

第一枚是林文大人的,刻着‘德佑前三年冬,林文使漠北’;第二枚是张郎中的,刻着‘德佑前三年腊,张诚使漠北’;第三枚是玄夜卫百户刘大人的,刻着‘德佑前四年春,刘忠使漠北’。”

谢渊接过铜牌,指尖抚过上面的刻痕,清晰可辨。

他回忆道:“第三位使者刘大人,是玄夜卫百户,懂漠北语言,还会武艺,德佑前四年春派他去,是因为前两位使者都受了刁难,我担心瓦剌再下毒手。

刘大人临行前,我对他说‘若瓦剌敢动你,便趁机逃脱,告知岳谦将军,即刻袭扰瓦剌’,刘大人却笑着说‘大人放心,臣就算死,也要把谈判的结果带回来’。”

陈默点头:“刘大人确实英勇!

他德佑前四年春到漠北后,瓦剌领见他是玄夜卫的人,便怀疑他是来刺探的,要将他处死,刘大人却大声说‘我是来谈判的,若你们杀了我,大吴必不罢休,届时太上皇也难安’!

瓦剌领怕真激怒大吴,便暂时放了他,还答应将赎金减至二十万两,取消‘岁赐’与割地的要求。”

李穆激动地拍桌:“这就成了!

刘大人回来后,您立刻召集兵部、户部商议,决定尽快筹措赎金,同时令岳谦将军领兵至宣府卫边境,做好接应准备,防止瓦剌变卦。

德佑前四年春,我在大同接到消息,都快哭了——三个月的谈判,终于有了结果,太上皇终于能回来了!”

王瑾却叹了口气:“可谁知道,瓦剌收了赎金后,又临时变卦,说‘太上皇需留漠北半年,作为‘盟约担保’,若大吴在此期间袭扰瓦剌,便杀了太上皇’。

您德佑前四年夏得知后,气得咳了好几天,却还是冷静下来,拟了第五策‘虚与委蛇,暗中营救’,令我继续与瓦剌使者周旋,拖延时间,同时令陈默统领带死士潜入漠北,摸清太上皇的关押地点,准备劫营。”

谢渊咳了两声,帕子上的淡红又深了些:“德佑年间我虽怒,却也明白,瓦剌是怕大吴报复,才出此下策。

若强行派兵,太上皇必遭不测,只能先忍下来,再寻机会。

陈默当年带死士潜入,便是这一策的关键——若不是你们摸清了关押地点,后来岳谦将军也无法精准突袭,迎回太上皇。”

陈默握着腰间的刀,沉声道:“能为大人、为大吴效力,是属下的荣幸,德佑年间那些牺牲的兄弟,也不会白死。”

王瑾见气氛沉重,便话锋一转,提及德佑年间的黑暗面:“大人,德佑前三年谈判期间,石崇的叔父石迁还在任镇刑司提督,他暗中与瓦剌勾结,想破坏谈判,您还记得吗?”

谢渊闻言,眼底闪过厉色:“怎么不记得!

德佑前三年我拟好第一套方案后,还未呈给萧栎,方案的副本便在兵部衙署失窃,后来才知道,是石迁派镇刑司的人偷的,还将方案改了几处,把‘拒割地’改成‘可割大同卫’,想借谈判之手,削弱边镇防务——天德元年想来,他当年便是要为今日的乱政铺路!”

李穆也怒道:“何止!

石迁德佑年间还暗中给瓦剌使者送信,告知大吴的赎金筹措进度与边镇兵力部署,让瓦剌有恃无恐,提出更无理的要求。

我在大同时,就抓到过一个镇刑司的密探,从他身上搜出了给瓦剌的密信,上面还有石迁的私印——这密信我藏了五年,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揭穿他们的阴谋!”

他说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