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4章 一炬一光里同温寒夜迟(5 / 5)
渊一样的忠良,为了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,也为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。
夜阑人静,御书房的烛火依旧亮着,映着帝王孤独却坚定的身影。
南宫的恩怨终将过去,而他守护江山的路,才刚刚开始。
片尾
次日清晨,山东旧部收到成武的劝降信,群龙无,又怕家眷被牵连,纷纷放下兵器投降。
萧桓如约将太子萧烨送往济南封地,还派了卫队护送,确保他的安全。
南宫的成武收到消息时,正坐在新换的棉袍里,看着小宫监送来的笔墨纸砚。
他拿起笔,想写些什么,却终究只写下“江山为重”
四个字,墨迹工整,却没了往日的戾气。
窗外的秋草依旧枯黄,却有几只麻雀落在廊檐下,叽叽喳喳地叫着,给这片死寂的宫苑添了几分生气。
萧桓在御书房接到秦飞的奏报,得知山东平定,终于松了口气。
他拿起谢渊送来的新制火器清单,上面详细记录着鸟铳、火炮的数量与质量,忍不住赞叹:“谢渊真是朕的左膀右臂!”
魏奉先在旁道:“陛下,谢大人还在殿外候着,等着与您商议边镇防务。”
萧桓笑道:“快宣他进来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谢渊走进御书房,躬身行礼:“陛下,山东已平,边镇暂无异动,只是瓦剌的使者还在宣府卫,需尽早处置。”
萧桓点了点头:“朕正想与你商议此事。
你觉得,该如何应对瓦剌的‘求亲’?”
谢渊躬身道:“臣以为,当拒和亲,固防务,遣密使探敌营虚实,绝不能让瓦剌窥探到京师的虚实。”
萧桓赞同道:“朕也是此意。
就依你所言,你去安排吧。”
谢渊躬身应道:“臣遵旨。”
转身离去时,他瞥见御案上的密档库钥匙,心中明白,帝王已放下南宫的恩怨,全心投入到守护江山的事务中。
南宫的成武望着窗外的麻雀,忽然想起小时候和成武一起喂鸟的场景,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。
他拿起笔,在纸上写下“愿大吴国泰民安”
,然后将纸折好,放在案上。
或许,他到最后,终于懂了“江山为重”
的含义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南宫之对,非仅二帝之怨,实乃权柄与初心之较量。
成武以权为私,故囚于宫;萧桓以权为公,故安于位。
二者之别,在‘江山为重’四字耳。”
这段兄弟反目的往事,终以成武的妥协、萧桓的宽容落下帷幕,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镜鉴。
成武的悲剧,源于他对权力的误解——他将帝位视为私产,将忠良视为威胁,将百姓视为草芥,最终在声色犬马与奸佞环绕中,丢了江山,也丢了初心。
南宫的七年囚禁,对萧桓是磨砺,对他却是惩罚,直到最后写下劝降信,才隐约懂得“江山”
二字的分量,却已为时晚矣。
萧桓的成长,在于他从囚禁的苦难中读懂了权力的真谛——帝王的权力,不是用来满足私欲,而是用来守护江山;不是用来清算恩怨,而是用来安抚民心。
他留成武性命,改善其待遇,非仅念及兄弟情分,更是为了彰显仁厚,稳固民心;他倚重谢渊,信任玄夜卫,非仅为了制衡旧党,更是为了守住江山,护佑百姓。
这场南宫对峙,看似是权力的更迭,实则是初心的回归。
它告诉我们:帝王的成功,不在于如何夺取权力,而在于如何使用权力;兄弟的情分,不在于如何纵容彼此,而在于如何共同守护家国。
谢渊等忠良的存在,更印证了“江山稳固,重在忠良”
的道理——没有忠良的辅佐,再英明的帝王,也难成大业。
历史的尘埃落定,南宫的秋草年年枯荣,却始终提醒着后世:权力是把双刃剑,能成就人,也能毁灭人;唯有将“江山为重”
刻在心中,才能在权力的棋局中,走出不辜负百姓、不辜负历史的一步。
hai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