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0章 亦伴砧声断续遥忆旧游之欢(5 / 5)

加入书签

是朕当年守住的江山,也是陛下今日要守护的江山。

只要君臣同心,摒弃前嫌,大吴定会迎来真正的中兴。”

夕阳西下,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。

奉天殿的朝钟再次敲响,悠扬的钟声回荡在京城上空,仿佛在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——一个没有旧怨、同心协力、江山稳固的新时代。

片尾

夜色渐浓,兵部衙署的烛火依旧明亮。

谢渊坐在案前,整理着当年的旧档,于科端着一碗温热的汤药走进来:“老师,该喝药了。

太医院说,您的咳疾再调理些时日,便能痊愈了。”

谢渊接过药碗,一饮而尽,苦涩的药味在口中弥漫,却让他觉得无比安心。

“于科,”

谢渊开口道,“明日你随朕入宫,参与边镇防务会议。

陛下有意让你分管宣府卫的军器调度,你要好好准备。”

于科惊喜道:“学生遵命!

定不负陛下与老师所托!”

他看着老师的侧脸,心中满是敬佩——正是这份赤诚与坚守,让老师赢得了帝王的信任,也赢得了朝堂的敬重。

谢渊拿起那方染血的绢帛,轻轻摩挲着:“当年陛下在敌营中写下这封信时,定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守节。

朕当年顶住压力守国,也是抱着必成的信念等他归来。

如今君臣同心,总算不负当年的牺牲与坚守。”

于科点了点头:“老师,这便是忠良的力量。

只要初心不改,定能护得江山安稳。”

窗外的月光越明亮,照亮了案上的绢帛与文书。

谢渊放下笔,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的皇城,御书房的灯火依旧明亮。

他知道,萧桓此刻或许也在批阅奏章,或许也在规划大吴的未来。

这场由旧案引的风波,终究以释怨与新生落下帷幕。

君臣同心,忠良相守,这便是大吴江山最坚实的保障,也是对当年所有牺牲与坚守的最好告慰。

卷尾语
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帝王之智,在辨忠奸,更在释怨怼;臣子之节,在守初心,更在护社稷。

德佑旧案之辩,萧桓以帝王之明释七年之怨,谢渊以孤臣之忠守一生之节,于科以门生之勇证当年之实,三者相合,方见天德中兴之基。”

周德的难,源于对“君恩”

的片面理解与对实情的无知,他的败亡,印证了“不察实情而妄言,难立朝堂”

的古训。

而他最终的悔悟,也展现了旧臣在真相面前的觉醒——君臣之道,非仅“愚忠”

,更在“明辨是非,共护江山”

谢渊的坚守,彰显了“社稷为重,君为轻”

的至高忠节。

面对攻讦,他不卑不亢,以血书为证;面对帝王的怨怼,他赤诚剖白,以行动为据。

他的风骨,不仅在于自身的坚守,更在于培养出了于科这样的忠勇门生,让忠良之脉得以延续。

于科的挺身而出,是这场风波的转折点。

他以亲历者的身份,用日记、证词击碎流言,既护了师门,又明了是非,展现了年轻一代官员的赤诚与担当。

其意义在于:忠良风骨并非孤芳自赏,而是可以传承的薪火,是朝堂清明的希望所在。

萧桓的释怨,尽显帝王的成熟与远见。

他放下个人恩怨,以“共护社稷”

定调,既安抚了旧臣,又稳住了忠良,展现了“帝王之术,在聚人心”

的治国智慧。

这场风波,不仅是对旧案的厘清,更是对君臣关系的重塑,为“天德中兴”

奠定了坚实的人心基础。

历史的尘埃落定,奉天殿的朝钟依旧悠扬。

这场由旧案引的风波,终究以“释怨同心”

落下帷幕。

它告诉我们:江山的稳固,离不开帝王的明辨与包容,离不开臣子的赤诚与坚守,更离不开君臣之间的信任与同心。

而这份跨越恩怨的默契,便是一个王朝最珍贵的财富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