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6章 佞舌摇风迷圣听孤心沥血卫苍民(7 / 8)
百万两、绸缎万匹,还有不少与瓦剌往来的密信,都已呈给陛下。”
谢渊点了点头:“做得好。
旧党残余都肃清了吗?”
秦飞道:“都肃清了,没有漏网之鱼。”
谢渊转过身,对秦飞和于科道:“接下来,我们要做的,是整顿吏治、加固边防、安抚百姓。
石崇、徐靖虽除,但官官相护的弊病还在,我们必须彻底根除,才能让大吴长治久安。”
秦飞和于科齐声应道:“属下(学生)遵令!”
夜幕降临,兵部衙署的烛火再次亮起。
谢渊坐在案前,拿起笔,在吏治整顿方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。
烛光映着他的脸,虽带着病容,却透着坚定与希望。
他知道,这场由旧案引的风波已经结束,但守护大吴江山的责任,才刚刚开始。
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照亮了案上的奏疏,也照亮了这刚刚恢复清明的朝堂。
谢渊放下笔,揉了揉胀的太阳穴,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——大吴的明天,定会越来越好。
片尾
夜色渐浓,皇城的灯火次第亮起,像一颗颗散落的星辰。
谢渊走出兵部衙署,于科提着灯笼跟在身后,灯光映着青石板路,也映着两人的身影。
路过南宫时,谢渊停下脚步,望着那紧闭的宫门,七年前的风雪仿佛又拂面而来——太上皇的手书绢帛、岳峰将军的忠魂、死士的鲜血,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,此刻都化作了守护江山的力量。
“老师,您在想什么?”
于科问道。
谢渊摇了摇头,眼神里满是感慨:“在想当年的事。
若不是太上皇深明大义,若不是岳峰将军等忠良牺牲,大吴的江山,早已不在了。”
他转身继续往前走,“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,都是为了不辜负他们的付出。”
走到街角,见秦飞带着玄夜卫密探正在巡逻,百姓们见到他们,纷纷露出笑容,主动打招呼。
秦飞见到谢渊,躬身行礼:“谢大人。”
谢渊点了点头:“秦大人,辛苦你了。
以后监察吏治的事,还要多费心。”
秦飞道:“这是属下的职责,谢大人放心。”
告别秦飞,谢渊回到府中,刚坐下,太医院的太医便来了,为他诊脉换药。
太医道:“谢大人,您的咳疾已有好转,只需再调理数月,便可痊愈。”
谢渊点了点头:“有劳太医。”
太医退去后,谢渊拿起案上的《大吴会典》,翻到“边防”
一章,仔细研读起来。
窗外的月光越明亮,照亮了案上的书籍,也照亮了谢渊坚毅的脸庞。
他知道,虽然石崇、徐靖已除,但大吴的江山仍面临着诸多挑战——瓦剌的威胁、吏治的弊病、民生的艰难。
但他并不畏惧,只要有陛下的信任,有秦飞、于科等忠良的辅佐,有百姓的支持,他定能守护好大吴的江山,迎来真正的清明曙光。
远处的鸡鸣声传来,天快亮了。
谢渊放下书,走到窗边,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,嘴角露出一丝微笑。
新的一天开始了,新的征程也开始了。
卷尾语
《大吴通鉴?天德元年》载:“旧臣周德构陷谢渊,事,石崇、徐靖伏诛,旧党肃清。
帝以渊忠良,加领吏部尚书,总领吏治边防,朝堂始定。”
这场由七年前旧案引的朝堂风波,终究以奸佞伏法、忠良得位画上句点,而其背后,藏着深刻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博弈。
石崇、徐靖的败亡,源于“贪权忘义”
的致命缺陷。
他们错把“拥立之功”
当作横行朝堂的资本,错把“党同伐异”
当作攫取权力的手段,更错估了帝王的权衡与民心的向背。
周德的跳梁小丑之举,不过是他们阴谋中的一颗棋子,却最终成为引爆自身罪行的导火索——当谗言撞上确凿的史实,当私怨对抗厚重的社稷,其败亡早已注定。
谢渊的胜出,并非仅靠帝王的信任,更源于“公心护国”
的坚定与“有备无患”
的智慧。
面对当庭难,他以太上皇手书、边镇急报、死士证词为盾,层层拆解指控,既洗刷了自身冤屈,又彰显了守国之功;面对暗藏的阴谋,他联合秦飞、周铁等忠良,提前布局,搜集罪证,最终将奸佞一网打尽。
他的每一次沉默与辩驳,都藏着对江山的敬畏与对百姓的责任。
萧桓的裁决,则尽显帝王心术的深邃。
从最初的隐忍旁观,到中途的敲山震虎,再到最终的雷霆肃清,他既利用风波试探了谢渊的忠诚与朝堂的人心,又借机削弱了旧党势力,加强了中央集权。
这场风波,于他而言,既是清除奸佞的契机,也是巩固皇权的手段。
历史的书页翻过这一页,奉天殿的朝钟依旧悠扬,兵部衙署的烛火依旧明亮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