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5章 权争不似锋刀利计出尤如毒蟒伸(9 / 9)

加入书签

p>

他抬头望向皇城,御书房的灯火还亮着,“陛下信任我,我不能让他失望。”

于科点了点头:“有老师在,一定能办好。”

两人走到街角,见秦飞带着玄夜卫的密探正在巡逻,秦飞见到谢渊,躬身行礼:“谢大人。”

谢渊点了点头:“秦大人,辛苦你了。

以后监察百官的事,还要多费心。”

秦飞道:“这是属下的职责。

谢大人放心,玄夜卫定会全力配合您整顿吏治。”

告别秦飞,谢渊继续往前走,路过西市时,见商贩们正在收拾摊位,脸上满是笑容,谈论着“奸佞伏法,以后日子好过了”

谢渊的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笑意,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百姓的期盼,就是他最大的动力。

回到府中,谢渊坐在案前,拿起太医院配的汤药,一饮而尽。

窗外的月光洒进来,照在案上的《吏治改革疏》上,字迹清晰可见。

他拿起笔,在疏文上又添了几条细则,直到烛火燃尽大半,才放下笔。

远处的鸡鸣声传来,天快亮了。

谢渊走到窗边,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,眼神坚定。

这场暗流涌动的战争已经结束,但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,他会带着陛下的信任,带着百姓的期盼,为大吴的清明吏治、稳固江山,继续前行。

卷尾语

《大吴通鉴?史论》曰:“复辟之初,萧桓以制衡之术驭臣,谢渊以忠良之心护邦,石崇以贪婪之欲谋权,三者角力,终以奸佞伏法、忠良得位告终。

此非一人之胜败,乃社稷之幸,民心之向也。”

天德元年春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,终究以石崇、徐靖伏法、谢渊执掌三部画上句点,而其背后,藏着深刻的历史逻辑——权力的博弈,从来不是个人私欲的较量,而是“公心”

与“私利”

的对抗,是“律法”

与“权术”

的交锋。

萧桓的帝王权衡,看似冷酷,实则是乱世初定后的无奈之举——他需借石崇之权稳帝位,又需借谢渊之忠固邦本,在猜忌与信任间寻找平衡,最终以“收网”

彰显帝王掌控力。

谢渊的沉稳应对,并非妥协,而是“以静制动”

的智慧——他深知“行得正坐得端”

是最好的武器,以军籍册、底账、文勘报告为盾,以秦飞、周铁为援,终在朝堂对决中一击制胜,印证了“忠良终有天护”

的真理。

石崇、徐靖的败亡,则源于“贪权忘义”

的致命缺陷——他们错把“拥立之功”

当终身筹码,错把“官官相护”

当坚不可摧,最终沦为权力棋局的弃子,印证了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

的古训。

这场博弈的余波,不仅清除了朝堂奸佞,更推动了大吴的吏治改革与军器整顿,为日后的“天德中兴”

奠定了基础。

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力量——张启的文勘墨痕、秦飞的密探证词、边军的联名信、百姓的街谈巷议,终究汇聚成“民心”

的洪流,让正义得以彰显。

正如谢渊日后对王直所言:“朝堂之稳,不在权术之高,而在民心之向;江山之固,不在兵权之重,而在吏治之清。”

历史的书页翻过这一页,奉天殿的朝钟依旧悠扬,兵部衙署的烛火依旧明亮。

那场暗流涌动的战争,早已化为《大吴通鉴》中的寥寥数笔,却永远警示着后世:权力可以逞一时之凶,却终敌不过公心与民心;权术可以谋一时之利,却终赢不过律法与正义。

这,便是这场无声交锋留给大吴,留给历史的永恒启示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