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9章 不恋深潭沉旧迹敢凭刚骨搏清欢(9 / 11)
!”
谢渊勉励道:“守稷心,便是守民心,望你始终如一。”
军备升级与边防强化成效显着。
岳谦驻守宣府,依托新式红衣大炮与加固的城防工事,多次击退瓦剌小规模侵扰。
一次瓦剌骑兵万余人来犯,岳谦下令火炮齐射,击毙瓦剌将领三人,歼敌两千余,瓦剌军狼狈逃窜,自此不敢再轻易犯边。
边镇安稳,内地民生也日渐向好。
科举带来的公平机会让寒门士子看到希望,土地改革让流民安居乐业,吏治清明让百姓少受盘剥。
京城、江南等地商旅往来不绝,商铺林立,物价稳定,“斗米十钱”
成为常态。
谢渊微服出行,见京城街头孩童嬉戏,茶肆中百姓热议“新政好”
,心中满是欣慰。
他走进一家面铺,店主认出他,执意加面加肉,哽咽道:“谢大人,以前俺们连糠都吃不上,如今顿顿有面,这都是您的功劳啊!”
谢渊婉拒额外的食物,付了钱道:“这是陛下的英明,是百官的努力,更是百姓自己勤劳的结果。”
谢渊年近六旬,身体虽不如前,却始终心系社稷。
他深知“新政需有人传承”
,遂在萧桓支持下,开设“稷心书院”
,选拔新科进士、年轻官员入书院学习,亲自讲授“军政谋略”
“吏治之道”
“民生之要”
,强调“为官者当以社稷为重,以百姓为念”
。
他尤其看重张正、王直等年轻才俊,将自己多年整理的《边防纪要》《吏治札记》赠予他们,悉心指导。
在讲授“藩王问题”
时,谢渊结合自身经历道:“处理棘手之事,当‘刚柔并济’——守原则不退缩,讲策略不冒进,方能成事。”
张正问道:“大人,新政虽成,然日后若遇昏君、奸佞,如何坚守稷心?”
谢渊答道:“稷心非‘愚忠’,乃‘守道’。
君明则辅佐,君昏则谏诤,奸佞则抗争,纵粉身碎骨,亦要护社稷百姓周全。”
在场学子无不动容,纷纷立志以谢渊为楷模。
萧桓登基三年,新政成效初显,遂决定南巡,实地查看藩王整治、土地改革、科举推行情况。
他轻车简从,仅带谢渊、王直、张居正及少量护卫,先后前往江南、河南、陕西等地。
在江南,萧桓视察楚王府封地,见昔日被强占的民田已归还原主,百姓正在田间劳作,楚王恭谨侍立,不复往日骄横。
他对谢渊道:“若非你步步为营,此处仍不知有多少流民。”
在河南,萧桓走进流民新村,见每户都有田地、农具,村中有学堂、医馆,村民纷纷跪地叩谢,萧桓扶起一位老农道:“这是朝廷该做的,让百姓安居,是朕的本分。”
在陕西,萧桓登上宣府城楼,远眺边疆,岳谦呈上“边军训练成果”
:士兵列队整齐,新式鸟铳、火炮排列有序。
萧桓拿起一把鸟铳,试握片刻,笑道:“有此精兵利器,何惧瓦剌!”
南巡途中,所到之处,百姓夹道欢迎,“陛下圣明”
“大吴万年”
的呼声不绝于耳。
南巡归来,萧桓下旨扩大科举规模,增设“武举”
,选拔军事人才,同时放宽“应试年龄”
,允许年过四十的学子参考。
天德四年会试,应试士子达两万余人,创下大吴开国以来之最。
殿试当日,萧桓亲自主考,试题为“论稷心与新政”
。
张居正的答卷写道:“稷心者,非独臣之忠,乃君之明、民之安、政之清也。
新政之成,在君有定策之勇,臣有推行之坚,民有拥护之心……”
文采斐然,见解深刻,萧桓钦点为状元,亲授翰林院修撰。
传胪之日,京城万人空巷,观看状元游街。
张居正身着状元红袍,路过稷心书院,特意下马向谢渊行礼。
谢渊望着意气风的年轻学子,又看向沿街欢呼的百姓,心中感慨:“人才兴,则国运兴。
大吴的未来,可期矣。”
经过两年整治,藩王问题基本解决:额土地全部按规定征税,国库因此年增收百万石;藩王干预地方政务的现象彻底杜绝;十余位年轻藩王子弟赴边镇历练,与边军将领建立联系,宗室与朝廷的关系愈紧密。
燕王在边镇历练的儿子,因协助岳谦击退瓦剌有功,被萧桓封为“奉国将军”
。
燕王上表谢恩:“陛下恩宠,臣感激涕零,愿率宗室子弟,誓死守护大吴边疆。”
楚王也主动捐出部分土地,用于修建学堂,赢得百姓赞誉。
宗人府奏报:“如今宗室安定,无一人再敢违制,与朝廷同心同德。”
萧桓对谢渊道:“藩王之事,你处理得极好,既解决了积弊,又未伤宗室和气,真乃社稷之臣。”
<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