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 臣渊谨奏为陈心迹申礼法慰社稷事(2 / 3)
事。
然今上察臣总军政、掌监察,权柄稍重,时有猜疑——上月臣奏请“调京营兵五百守居庸关”
,今上竟令玄夜卫暗探随营监视,谓“恐谢渊借调兵私结边将”
;同僚见今上有疑,或有倒戈者,如吏部侍郎张文,初则与臣共商“文官考核细则”
,后竟私通石崇,谓臣“挟军权以胁君,不除之必为祸”
,更在吏部考核中,将臣举荐的边地清官某,贬为“下等”
,欲断臣之臂助。
臣处此“外防边患、内防猜忌”
之境,进则恐触今上之忌,退则恐负陛下之望,此臣之第三难也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起股
陛下素以仁厚着于朝野,久居南宫,未尝无复位之念,然亦深明“社稷安稳重于一己之位”
。
臣闻魏奉先尝对人言,陛下每接石崇密函,必独坐思政堂良久,手指京营旧符,叹“若举事而乱京营,陷百姓于兵戈,吾宁居南宫,食粗米、穿旧袍,不忍见大吴残破”
。
陛下此心,实乃苍生之福、宗庙之幸。
臣更感陛下之试探——上月陛下令魏奉先携“旧御赐玉带”
一角至兵部,奉先传陛下语“此带乃永熙帝赐吾,今吾老矣,带尚在,渊尚念旧否?”
臣见带,泪湿袍角,却不敢直言“复位”
,只以“带在如陛下在,臣必护宗庙、安百姓,待时机至,必令陛下得亲祀太庙”
为答。
臣非敢搪塞,实以石崇之流已在南宫侧门布暗探,若臣言及“复位”
,彼辈必借题挥,逼陛下“举”
,而京营未稳、边军未归,此时举事,无异于自毁长城。
后陛下又令旧吏致信臣,问“边军可恃否?京营可信否?”
臣答曰:“边军唯知有大吴律法,不知有私党;京营唯知有宗庙社稷,不知有篡逆。
若陛下肯待‘边患平、流民安’之时,臣当徐图之,必使陛下得归东宫,又使大吴无一丝动荡。”
此乃臣肺腑之言,非虚语也。
中股
外间或谓臣为“主和派”
,臣不敢受此名,然臣确以“平稳”
为第一要务。
盖大吴自青漠堡之败后,元气未复:大同卫边军每卒月饷仅三两,尚欠两月;南城流民逾三千,每日饿死伤者数人;工部军器库仅存鸟铳千具,半数朽坏不能用。
此时若内有宗藩之争,外有瓦剌之扰,则大吴必如“累卵之危”
。
石崇等鹰派之徒,唯知“战决”
,不知“久安长治”
——彼等近日更密议,请陛下“矫诏调宣府卫兵入京师,逼今上禅位”
,臣闻之,急令岳谦加强居庸关布防,谓“宣府卫兵乃大吴北防之盾,无今上诏不得入畿,若石崇矫诏,岳都督当‘拒诏护关’,违者以‘通逆’论”
。
盖《大吴律?兵律》明载“边军无天子玺书,不得离汛地一步”
,石崇之议,既违律,又误国——宣府卫兵调走,瓦剌必袭大同卫,而大同卫火器未足,恐难支撑,京师则成“无盾之境”
。
臣宁受“畏缩不前”
之讥,不敢从其计,非为自身安危,实为陛下之尊、社稷之固、苍生之命也。
后股
今臣于宗庙礼法之前,不得不妥协——此妥协,非弃陛下而从今上,乃弃“迎复位”
之念,而求“徐图礼法”
之策。
臣已令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,密遣暗探扮作理刑院吏员,混入石崇私会旧党之所,录下“事成后杀谢渊、除岳谦”
之语,又令张启核验石崇私送南宫的“旧御带”
,果见带角有“理刑院密探科”
暗纹,此皆石崇“借陛下之名谋私”
之实证;臣又令都督同知岳谦,每日卯时亲至京营校场练兵,令兵卒背诵“守社稷,护百姓,尊礼法,拒私党”
十二字,更选京营旧卒百人,为“东宫护卫”
,实则令其暗中监视南宫周围暗探,若石崇有异动,可即时报信。
臣之所为,皆为待一良机:或今上感悟,见边患渐平、流民渐安,许陛下还居东宫,以承宗庙祭祀;或瓦剌遣使求和,大同卫防务稳固,臣可借“庆和”
之名,奏请今上“邀陛下共赴太庙祭天,以告和平之喜”
,届时再徐图复位之事。
此良机未至,臣不敢动,恐一着不慎,满盘皆输——既负陛下数十年知遇之恩,又负大吴万千苍生之望。
束股
臣本一介寒士,蒙永熙帝拔擢,陛下潜邸时又授臣“参军”
之职,今虽居正一品太保,却无党无援,唯以“忠”
字自守。
今上之猜疑,臣忍之,以“君疑臣,臣当自谨”
;同僚之倒戈,臣容之,以“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