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6章 不是私权迷壮志只缘正统系苍生(2 / 5)

加入书签

p>

,最善模仿他人笔迹,之前引开玄夜卫暗探的“镇刑司库房藏密信”

,就是他们用陈年徽墨仿秦飞的笔迹写的,连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都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才说“墨迹不对”

;徐靖掌诏狱署多年,手里攥着不少犯官的把柄,那些死囚只要许他们“免罪”

,就愿充作死士;卫安虽只是个从六品的卫官,却把南宫的布防摸得比玄夜卫还清楚,连侧门钥匙的齿痕都能背下来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“这些人虽各有私心,却都在为朕的复位铺路。”

萧桓攥紧密报,指节微微泛白。

他想起陈冀额上的血,想起徐靖密报里的“愿为陛下死战”

,想起卫安攥着钥匙的模样,心里的信心像烛火一样,被风一吹,竟更旺了。

他走到窗前,推开一条缝,冷风裹着院中的衰草屑钻进来,吹得他鬓角的白晃了晃。

西角门的方向,卫安还靠在墙根,手里的铜钥匙反射着月光,像一颗小小的星星。

萧桓忽然觉得,之前的犹豫都是多余的。

谢渊的阻拦、《大吴律》的罪名、玄夜卫的监控,在“社稷”

面前,都成了小事。

他要复位,要安朝局,要护百姓,要让谢渊知道,他这个旧帝,不是只会躲在南宫里的懦夫,是能撑起大吴社稷的正统。

他抬手关上窗,转身走回案前,指尖在铜符上轻轻敲了敲,像是在和七年前的自己、和青漠堡的旧卒、和谢渊的“社稷”

,做一个约定。

萧桓回到案前,将密报放在《复立十策》抄本旁,指尖点在“整饬京营”

的条目上——陈冀说有京营旧卒三百余愿助,这些人都是昔年随他亲征的亲军,曾在青漠堡与他同生共死,对他的忠诚度远胜对谢渊的敬畏。

他想起当年亲征时,京营前营副将李某(现为谢渊麾下)曾对他说“臣愿随陛下赴汤蹈火”

,如今李某虽被谢渊提拔,却仍念旧恩,陈冀已递信许他“复位后升都督同知”

,李某虽未明应,却也未拒,这便是松动的信号。

还有宣府卫副总兵李默——李默是岳峰旧部,岳峰战死青漠堡后,李默对谢渊“重用新将、冷落旧部”

早有不满,陈冀已托旧吏递信,许他“复位后宣府卫自主防务,不受兵部遥制”

宣府卫是大吴西北边防要地,若李默倒戈,谢渊的边军调度便会受制,京营也会因“边军不稳”

分心,他的复辟便多了一重保障。

“京营有旧卒,边军有李默,诏狱有徐靖,南宫有卫安,何惧谢渊?”

萧桓的声音里带了几分底气。

他想起谢渊虽掌全国军政,却也有软肋:京营旧卒多念旧恩,边军将领不满新政苛察,六部中吏部侍郎张文、礼部侍郎林文也暗中联络旧党(张文不满谢渊干预吏部铨选,林文不满谢渊简化陵寝祭祀),这些都是他可以利用的“隙”

烛火映着他的脸,眼底的犹豫渐渐被坚定取代。

他不再想谢渊的军权、玄夜卫的监控,只想着“旧部支持”

“社稷需要”

,这些念头像燃料,点燃了他压抑七年的复辟之志。

萧桓走到案前,拿起《复立十策》抄本,翻到谢渊当年拟的“复立桓帝,以安社稷”

条目,指尖抚过墨迹——他突然觉得,谢渊当年力请复立他,是真的认为“正统能安社稷”

,如今他复位,仍是为了“安社稷”

,谢渊没有理由阻拦。

他想起谢渊的行事风格:德胜门退瓦剌时,谢渊能捐弃前嫌,重用曾反对他的将领;推行新政时,谢渊能接纳户部尚书刘焕的建议,调整边军粮饷调度。

谢渊不是“权臣专断”

,是“以社稷为重”

,若他能证明复位后“不废利民新政,只纠弊政”

,谢渊或许会谅解,甚至支持。

“谢渊若阻,便是违了他自己的‘社稷’之念;谢渊若助,便是顺天应人。”

萧桓自我宽解道。

他甚至想好了与谢渊的“妥协”

之策:复位后仍令谢渊掌兵部、御史台,保留减税、修边墙等利民举措,只废除“严查勋贵租银”

“强征边军役”

等弊政,既安百姓,又安勋贵,也给谢渊留足颜面。

他想起陈冀说的“谢渊孤掌难鸣”

,心里更定:谢渊虽威望高,却也得罪了不少权贵,若他复位后能平衡各方利益,谢渊便没了“阻复”

的理由。

他不再怕谢渊的阻拦,反而觉得,谢渊最终会“以大局为重”

,接受他的复位。

萧桓想起魏奉先昨日从礼部听来的消息:礼部尚书王瑾为了讨好宗室,已将“宗室请复旧帝辅政”

的奏折压了半月未奏;吏部侍郎张文为了拉拢徐靖,已暗中将玄夜卫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