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9章 非是无刚难决计为江山暂把锋芒覆(2 / 5)
嵩此刻逼他附议,怕是早已与旧党勾结,要借易储卖国行逆。
笔杆在掌心转了两圈,终究还是悬着,没敢落下——他若落墨,便是旧党的帮凶;若不落,边军士卒的性命又该如何?
秦飞乔装成亲兵,袖口沾着墨痕,手里捧着一卷密档,悄无声息地溜进衙署。
“大人,玄夜卫查到徐靖与瓦剌使者的密信,还有李嵩府中账册的副本。”
秦飞将密档摊开,瓦剌文字的密信旁,附有玄夜卫文勘房主事张启的译稿:“若谢渊拒签,便借粮饷短缺逼边军哗变,再以‘平叛’之名调诏狱卫卒拿下谢渊,拥立萧恪。”
账册上则清晰记着“冬粮三万石,售与瓦剌,得银五万两,分存徐靖、李嵩私库”
。
谢渊的指节在密信上按得白,墨痕沾了满指:“好个旧党!
竟私吞军粮、勾结外患,置边军士卒于不顾!”
他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头的怒火:“秦飞,你即刻去东宫见岳谦,让他加派两百精锐守东宫,防徐靖狗急跳墙;再去户部找陈忠侍郎,让他暗中核查冬粮去向,若有李嵩的调粮手令,即刻抄录。”
秦飞领命要走,谢渊又补充道:“林文侍郎那边,你派暗探盯着,他若有异动,先别惊动,看他与哪些人联络。”
秦飞走后,谢渊再次悬笔。
窗外的风裹着寒气灌进来,吹得烛火剧烈晃动,笔尖的墨汁又滴了一滴,落在“谢渊”
二字右侧,与左侧的黑点对称,像一双盯着他的眼睛。
他忽然想起《皇吴祖训》里太祖萧武的话:“直臣当以社稷为重,虽万死而不辞,然万死之前,需护苍生。”
若他拒签,边军哗变、瓦剌入侵,苍生必遭涂炭;若他附签,旧党得逞、江山易主,社稷亦会倾覆。
两难之间,笔杆在指间微微颤抖,墨痕在疏文上晕开,渐渐连成一小片。
林文偷偷来到兵部。
他脸色苍白,袖口沾着泪痕,见了谢渊便“噗通”
跪倒,声音带着哭腔:“谢大人,臣有罪!
李嵩拿臣妻儿要挟,说臣若不签疏,便将臣妻儿打入诏狱,臣……臣只能从命!”
谢渊扶起林文,递给他一杯热茶,指尖触到林文的手,冰凉得像块铁。
“林大人不必自责,旧党胁迫,非你之过。”
谢渊的声音放柔,“你可知李嵩与徐靖还有哪些阴谋?比如他们何时调卫卒,或是萧恪是否知情?”
林文喝了口热茶,身子才稍缓:“臣听李嵩的亲信说,他们已备好‘谢渊私通瓦剌’的假信,是徐靖让人仿的您的笔迹,就等您拒签,便呈给陛下;石崇还在诏狱里联络镇刑司旧部,说若您被抓,便趁机劫狱,带旧部去南宫‘请’太上皇复位,再拥立萧恪。”
“请太上皇复位?”
谢渊心中一动——旧党竟想借太上皇之名作乱,这比单纯易储更凶险。
他走到案前,看着疏文上已泛黑的墨痕,忽然有了主意:“林大人,你回去告诉李嵩,就说我‘考虑好了,第三日辰时签疏’,但要让徐靖亲自来取,就说‘需与他核对边军粮饷拨付的细则,毕竟此事关乎边地安稳,得有诏狱署的人见证’。”
林文一愣:“大人您真要附议?”
谢渊摇头,眼神锐利如刀:“我要引徐靖来,抓他个现行,再顺藤摸瓜,把李嵩、石崇的阴谋全挖出来——他们想借易储作乱,我便借‘签疏’设局。”
秦飞传回消息:“大人,陈忠侍郎查到李嵩的调粮手令,盖的是户部的假印;岳谦已加派精锐守东宫,萧恪那边没动静;徐靖听说您‘愿签疏’,果然答应第三日辰时来兵部取疏,还说要带十名卫卒‘护疏’。”
他顿了顿,又递上一份密报:“石崇的镇刑司旧部藏在京师外的破庙里,约有五十人,都带着弯刀,像是要接应徐靖。”
谢渊点点头,走到案前,第三次拿起狼毫笔。
笔尖的墨已浓稠如漆,他悬在“谢渊”
二字上方,手腕微微颤抖——这枝笔,是诱饵,也是利刃:若徐靖来,便能人赃并获;若徐靖不来,旧党定会提前动手,边军与东宫都将陷入危局。
烛火再次爆响,一滴墨从笔尖落下,正正砸在“谢渊”
二字中央,染黑了整片留白,像一块凝固的血痕。
他盯着那片墨痕,忽然想起岳峰的箭痕、宣府卫士卒冻毙的消息、太子萧烨读《祖训》时认真的模样——这墨痕,不是犹豫,是决心:宁可负“抗旨”
之名,也要护社稷与苍生周全。
他将笔放在案上,对亲兵道:“传我命令,玄夜卫北司全员着便服,埋伏在兵部四周;岳谦调五百团营士卒,守在破庙通往兵部的路上,若见镇刑司旧党,先围后抓,留活口;陈忠侍郎备好冬粮,明日辰时一到,即刻往宣府卫。”
谢渊坐在案前,看着那片染黑的“谢渊”
二字,忽然笑了——这墨痕,倒成了最好的“缓冲”
:不是他不签,是墨染了留白,需等重新誊抄,正好为设局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