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5章 语激声高请储总政暗里私谋夺柄章(4 / 5)
上,像一层温暖的屏障,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安稳。
谢渊返回兵部,案上已摆好今日的文书:王伦、李谦的罪证、张承的供词、《三辅军政调度章程》、团营的操练记录,整齐排列,像一道道坚实的防线。
他拿起那卷从内阁带回的《元兴帝实录》,翻到“辅政篇”
,指尖抚过“三辅制衡”
的字句,想起阁议之上的沉默,想起烛泪滴落的“嫡长”
二字,心中忽然明了:直臣的沉默,不是退让,而是守护——守护国本不被私谋玷污,守护军政不被权争扰乱,守护百姓不被乱局所害。
夜深了,兵部的烛火仍亮着,谢渊还在完善《团营冬季操练计划》。
笔尖划过纸页,留下的不仅是字迹,更是一份承诺——对陛下的承诺,对太子的承诺,对大吴百姓的承诺。
窗外,团营的操练声已歇,只有宫墙的铜铃,在风里轻轻响着,像在守护这份安稳,也像在期盼明日更强的军威、更固的国本。
片尾
王伦、李谦案审结:二人勾结鲁王旧党、谋乱国本、意图夺政,判斩立决;鲁王旧党涉案者二十余人,或贬或流,彻底肃清;内阁重组,陈敬任辅,恪守“三辅制衡”
之法,再无私谋之念。
太子萧烨的“三辅”
之制顺利推行:内阁掌文、五军都督府掌军、御史台掌监察,三者相互制衡,政通人和。
萧栎体况渐愈,偶让太子参与政事,皆由三辅陪同,教其“守本分、辨忠奸”
,太子虽年幼,却已懂得“国本在民,不在权柄”
。
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捷报:瓦剌听闻大吴国本稳固、军政严明,彻底撤去边境骑兵,遣使来朝,愿与大吴通商,边境迎来长久安稳。
消息传回京师,百姓欢呼雀跃,皆颂谢渊“沉默护国本,铁腕除奸邪”
的功绩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南宫太上皇萧桓闻此事,派近侍送来元兴帝时的“三辅印”
,附言“谢卿守先帝之制,护大吴之稳,实乃社稷之幸”
。
谢渊将“三辅印”
供奉于团营忠勇祠,与岳峰的牌位、那卷被烛泪浸过的疏文一同,成为大吴“守本分、固国本”
的精神象征。
卷尾语
阁议沉默案,以辰时阁议众卿逼请附名始,以申时三辅之制定、旧党肃清终,短短一日,浓缩了“国本守护与权谋博弈”
的壮阔图景。
谢渊之沉默,非“避事”
,实乃“谋定而后动”
:初则避“干预国本”
之嫌,让阁臣自曝私谋;中则察奸痕、收实据,不打无准备之仗;终则请“三辅制衡”
,破乱局、固国本,既护太子清誉,又防权柄独揽——此案暗合明代“于谦以持重避揽权之嫌,以制衡防乱政之祸”
的历史实态,更揭封建朝堂“国本稳固之要,在‘分权制衡’,不在‘权柄独揽’;臣子守分之道,在‘护社稷’,不在‘附众议’”
的深层逻辑。
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,谢渊的应对展现了“刚柔并济”
的极致:对旧党谋私的“刚”
(捕王伦、除余党),是为破乱局、护国本;对阁议争执的“柔”
(袖手不语、引先帝制),是为避嫌隙、收实据;对辅政制度的“谋”
(设三辅、定制衡),是为固长效、防再犯;对太子未来的“护”
(存疏文、作警示),是为传正道、明本分。
每一步皆精准击中矛盾核心——既未因“刚”
引阁臣反弹,也未因“柔”
失军政锐气,实现“国本稳与军政强”
的平衡。
《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阁臣请太子总政,谋夺军政权,渊阁议不语,暗察奸迹,后持实据破局,奏请‘三辅制衡’,帝准之,国本遂固。
论曰:‘渊之沉默,非无勇,乃大智;非避权,乃守分。
’”
此案印证了封建时代“国本守护”
的核心真理:国本之危,不在“太子年幼”
,而在“臣子私谋”
;社稷之安,不在“权柄集中”
,而在“分权制衡”
。
谢渊的智慧,非在“能左右国本”
,而在“能以制度守护国本”
;非在“能压制阁臣”
,而在“能以正道引导阁臣”
——这正是于谦等明代直臣的共同风骨,也是封建时代“社稷之臣”
的永恒底色。
内阁档案中的疏文,烛泪仍凝在“嫡长”
二字上,似在警示后世“国本不可私谋”
;团营忠勇祠的“三辅印”
,仍映着先帝遗制的光辉,似在昭示“分权方得长久”
;谢渊鳞甲上的旧痕,仍藏着士卒的期盼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