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8章 铜尘积案迟运料牛筋暗换带脆声(2 / 5)
,下次再犯,定斩不饶!”
周瑞吓得跪地求饶,才算安分了些。
那些日子,谢渊几乎住在工部。
他和老工匠一起画草图,把弩臂加长三寸,用精铜铸造,箭镞改成三棱形,这样穿透力更强;又亲自去牛场选牛筋,看着工匠一根根编织弩弦,每根都要拉到三百斤力才合格。
炉火映着他的脸,和工匠们的汗混在一起,作坊里的锤击声、锻造声,从晨雾未散响到暮色沉沉。
老工匠说:“大人,造了一辈子军器,从没见过这么上心的官,这新弩,定能成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把新弩造好那天,校场挤满了人。
萧栎坐在高台上,李嵩、定国公站在一旁,眼神里满是不屑。
谢渊接过新弩,入手沉甸甸的,精铜弩臂泛着冷光,三棱箭镞在阳光下闪着锋利的光。
他走到百步外,靶心处叠着三层铁甲——是按瓦剌铁甲仿制的,每层都有半寸厚。
“谢大人,百步太远,别白费力气了!”
定国公在一旁嘲讽。
谢渊没理他,深吸一口气,双手拉弩,弩弦“咔”
的一声绷紧,手臂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。
他瞄准靶心,手指一松,箭像流星一样飞出去,“咻”
的一声穿透三层铁甲,钉在后面的木靶上。
木屑飞溅,有几片竟飘到了高台上,落在案头的《武经总要》上,在泛黄的书页上留下浅淡的痕迹。
“中了!
穿透三层甲!”
校场的欢呼声震天动地。
萧栎拍案叫好:“好!
谢卿,这新弩,要多造,快造!”
李嵩、定国公脸色惨白,再也说不出反对的话。
谢渊望着那支钉在靶上的箭,心里忽然松了口气——那些牺牲的斥候,那些盼着新武器的边军,总算有了盼头。
风里飘着新弩的金属味,混着《武经总要》的墨香。
谢渊知道,这一箭,不仅穿透了铁甲,更穿透了那些阻挠革新的私心,为大吴的军器革新,射开了一条路。
辰时初刻,兵部议事厅的窗纸刚被晨光染亮,案上摊着两卷文书:一卷是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的《边军战报》,墨迹还带着几分湿润,上面写着“瓦剌用安南神枪,射程百步,我军旧弩难及,三名斥候中枪阵亡”
;另一卷是《大吴军器册》,标注着“当前弩具射程六十步,仅穿一层铁甲”
。
谢渊身着绯红官袍,指尖反复划过“安南神枪”
四字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“杨侍郎,你看这战报,”
谢渊将文书推给兵部侍郎杨武,声音沉得像压了铅,“瓦剌已用安南神枪,我们的旧弩若不改良,下次交锋,边军还要吃亏。
昨日我让工匠试过,旧弩连仿瓦剌的两层甲都穿不透,更别说安南神枪的威力了。”
杨武翻看战报,眉头紧锁:“大人所言极是,只是改良弩具需工部配合,上周我去见周瑞侍郎,他说‘无祖制可循,工匠也需从各地调,至少要半年’,似在推脱。”
谢渊冷笑,从袖中取出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昨日送来的密报:“周瑞哪是‘无工匠’,是受定国公指使。
秦飞查到,定国公府私兵近日也在仿安南神枪,怕我们的新弩量产,削弱他私兵的优势,才让周瑞拖延。”
他起身走到窗前,望着工部方向——那片厂房的烟囱刚冒起青烟,却比往日晚了一个时辰,显然是有意怠工。
“传我命令,”
谢渊转身,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让张启主事即刻查《军器旧档》,找元兴年间仿西域器械的先例,尤其是‘无祖制而创行’的案例;秦飞带暗探盯紧工部铸器局,若有勋贵府的人接触工匠,即刻拿下;你去户部,问刘焕尚书铜料、铁料何时能拨,就说新弩关乎边防,耽误不得。”
工部铸器局的作坊里,几名工匠正围着一堆铜料呆。
周瑞站在一旁,手中把玩着一枚玉扳指——那是定国公昨日送的,说“若能拖谢渊三个月,再送你五十亩良田”
。
“大人,这铜料不够啊,按谢大人的要求,新弩的弩臂需用精铜,可库里只剩这么点了。”
一名老工匠躬身道,声音带着几分无奈。
周瑞瞥了眼铜料,轻描淡写:“不够就等,户部还没拨下来,急什么?谢大人要改良,也得按规矩来,先等材料,再等工匠,急不得。”
话音刚落,谢渊带着秦飞走进作坊,玄色鳞甲在晨光里泛着冷光。
“周侍郎,”
谢渊目光扫过那堆少得可怜的铜料,“昨日我与刘焕尚书约好,今日辰时拨铜料三千斤,怎么现在还没到?”
周瑞脸色微变,强辩道:“大人,刘尚书说国库紧张,铜料需再等几日。”
谢渊没接话,转身对老工匠道:“若有足够铜料,新弩的弩臂多久能铸好?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