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2章 终得甲士齐呼应不负江山不负黎(2 / 4)

加入书签

。”

谢渊道:“我早有准备,已让秦飞派密探盯着吏部,若有异动,即刻禀报。

另外,岳将军那边,边军精锐何时能到?”

话音刚落,远处传来马蹄声,都督同知岳谦率一队甲士驰来,甲胄寒光刺眼,尘土飞扬:“大人,宣府卫副总兵李默派来的边军精锐两千人,已到校场外,皆为历经战事的老兵,每人都带实战伤疤,可即刻编入各营!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巳时初刻,边军精锐列队入校场,与团营老卒形成鲜明对比——边军士卒皆腰杆挺直,甲胄虽有磨损却擦拭干净,手中长枪握得稳固,眼神锐利如鹰;而团营老卒多弯腰驼背,甲胄歪斜,手中兵器锈迹斑斑。

谢渊走下高台,走到一名边军士卒面前,见其手臂上有一道长疤,问道:“此疤何来?”

士卒高声道:“回大人,宣府卫拒瓦剌时,为护炮车所伤!”

谢渊点头,又问:“可知入团营后,需遵何规矩?”

士卒朗声道:“听指挥、守军法、练实战,为大吴守京师!”

校场上的团营老卒见此,皆面露羞愧,有的甚至低下头——他们知道,自己占着名额却不能战,早已对不起“军卒”

二字。

谢渊回到高台上,高声道:“今日起,团营汰老弱三千,补边军精锐两千,编为‘新威营’,归都督同知岳谦统辖!

余下团营士卒,需重新考核,体能、武艺达标者留营,不达标者转入杂役营,不得再占战兵名额!”

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,却很快变得响亮——老卒们虽不舍,却知此举是为团营好,边军士卒则士气高涨,齐声高呼:“遵大人令!”

此时,户部侍郎陈忠匆匆赶来,面色慌张:“谢大人,户部尚书刘大人说,今年粮饷紧张,边军精锐的补给需暂缓一月,待下月再拨付!”

谢渊眉头微蹙——他早知刘焕与魏国公是姻亲,定是受勋贵指使,借粮饷卡脖子。

“陈侍郎,”

谢渊取出一份奏疏,“此乃宣府卫副总兵李默的战功奏报,边军精锐去年在宣府卫大败瓦剌,斩获级八百余,按《大吴会典?饷章》,边军战功卓着者,粮饷需优先供应。

你回去告诉刘尚书,若今日不拨补给,我便奏请陛下,查户部‘粮饷调度’账目,看看是真紧张,还是有人私占!”

陈忠接过奏疏,见上面有萧栎的“准优先供饷”

朱批,脸色骤白:“下官这就去催刘尚书,今日定将补给送来!”

待陈忠离去,杨武低声道:“大人,您早有准备?”

谢渊点头:“勋贵阻挠,无非是吏部卡核验、户部拖粮饷,我若不提前备好先帝遗训、战功奏报,今日整训恐难落地。”

巳时三刻,户部送来粮饷补给,边军精锐领到新的米粮、布匹,脸上露出笑容;汰除的老卒也拿到抚恤银,有的收拾行李准备返乡,有的则去杂役营报到。

谢渊让人抬来一箱新编《团营操典》,每本都用桑皮纸装订,封面写着“神武皇帝遗训?军法篇”

,内页是谢渊亲自批注的“实战要则”

——包括“佛郎机炮快装填法”

“步兵阵列协同术”

“夜战警戒规”

等,皆为边军实战经验总结。

“岳将军,杨侍郎,”

谢渊取出两本《操典》,递给他二人,“此《操典》以神武皇帝‘军无定员,唯才是举’为纲,结合边军实战经验编撰,你二人需组织各营将领学习,三日后考核,不合格者不得领兵!”

二人躬身接过,岳谦道:“大人放心,定让各营将领吃透《操典》,绝不含糊!”

谢渊走上高台,拿起一本《操典》,高声宣读:“《团营操典》第一条:凡入营者,无论出身贵贱、是否世袭,皆需每日操练两个时辰,体能不达标者,罚站岗一个时辰;第二条:战时需听令而行,擅自退后者,斩;第三条:私吞军饷、损坏军器者,按《大吴律》严惩,勋贵子弟亦不例外!”

声音洪亮,震得校场黄土微微颤动,台下士卒们皆屏息倾听,眼神越来越坚定——他们知道,这《操典》不是摆设,是真能让团营变强的规矩。

一名团营老卒走上前,躬身道:“大人,老奴虽入杂役营,却也想学习《操典》,日后若有战事,老奴愿烧火做饭、运送弹药,为大吴出份力!”

谢渊心中一暖,递给他一本《操典》:“好!

只要有心为大吴效力,无论在何岗位,都是好兵!”

其他老卒见状,也纷纷上前求《操典》,校场上的气氛愈热烈。

午时初刻,萧栎派内侍前来慰问,传旨道:“陛下闻团营整训顺利,甚慰,特赐酒肉五十斤,犒劳边军精锐与留营士卒!”

士卒们闻言,齐声高呼:“陛下万岁!

谢大人万岁!”

谢渊躬身接旨:“臣代团营士卒,谢陛下恩典!”

内侍笑道:“谢大人整顿团营,陛下都看在眼里,若有勋贵再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