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4章 莫道孤臣能独断庙堂博弈寸心惊(2 / 5)
着英国公府、定国公府百年积累的势力,若骤然严惩,恐引兵变。
萧栎要的不是“一网打尽”
,而是“平衡”
——既想清除积弊,又想稳住勋贵。
“陛下,”
谢渊没有交册,反而上前一步,“三日后再查,恐账册已改、人证已藏!
臣恳请陛下准臣今日便与周显同查,且需御史台同往监督,确保公允!”
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。
张尧脸色一变,正要开口阻拦,萧栎已点头:“准奏。
周显,即刻率玄夜卫随谢卿查勘京营,御史台派三名御史同往,不得有误。”
谢渊躬身领旨时,眼角的余光瞥见张尧狠狠攥了攥拳头,李嵩则微微摇了摇头。
他知道,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。
走出乾清宫时,晨雾已散,阳光洒在丹墀的台阶上,照亮了每一道磨损的痕迹——那是百年间无数官员走过的印记,也是无数次庙堂博弈留下的佐证。
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核查册,封皮上“京营”
二字被指尖磨得有些模糊,忽然想起永熙帝曾说的话:“庙堂之上,没有非黑即白,只有利弊权衡。
但有些弊,纵有万难,也必须除。”
周显追了上来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谢大人,陛下有旨,‘查实即可,不必深究’。”
谢渊抬头看他,周显的眼中带着一丝复杂:“张、萧二家树大根深,逼得太紧,对谁都没好处。”
谢渊没有说话,只是握紧了核查册。
他知道,今日的查勘,不会是“铁证如山”
的胜利,只会是“步步试探”
的开始。
但只要能揭开这积弊的一角,让阳光照进去,便不算徒劳。
远处的宫墙下,几个小太监正在清扫落叶,谈笑着说“今日天儿真好”
。
谢渊望着那片明媚的阳光,忽然觉得手中的核查册重了许多——那里面不仅是军饷、兵额的数字,更是万千士卒的生计,是大吴京师的屏障。
他深吸一口气,迈开脚步向京营方向走去,丹墀上的阴影落在他身后,却挡不住他前行的脚步。
庙堂博弈虽险,可为了江山安稳,这一步,他必须踏出去。
辰时一刻,乾清宫内,谢渊持《京营兵籍核查册》跪地奏报,话音刚落,萧栎尚未开口,吏部尚书李嵩已抢步出列:“陛下,谢大人所奏恐有夸大!
张尧、萧恒提督京营十余年,先帝在世时从未有过非议,怎会骤然出现五万虚额?”
礼部尚书王瑾亦附议:“祖制以勋贵掌京营,实乃‘亲亲尊尊’之道,谢大人此举恐动国本!”
谢渊抬头,目光直视萧栎:“陛下,玄夜卫暗访十日,录得士卒口供三十余份,查获张尧府中‘军饷’入账流水,绝非夸大!
若再纵容,宣府卫之危恐再现京师!”
说罢欲取出士卒血书,萧栎却抬手止住:“谢卿先退下,朕需三思。”
待谢渊退出,萧栎看着疏稿上“虚额五万”
的字样,指尖敲击御案——他深知京营积弊,却张尧、萧恒手握京营半数兵权,且背后牵连十余勋贵,若严惩恐引兵变。
沉吟半晌,他召周显入内:“你与谢渊同查京营,但需谨记,‘查实即可,不必深究’,莫要逼反勋贵。”
周显心领神会:“臣遵旨。”
此时的谢渊立在宫门外,见周显奉诏而出,已知萧栎意动却存顾虑——这场改革,绝非“持证直言”
便能成功,需步步为营,试探帝心底线。
辰时三刻,五军营营前,萧恒见谢渊与周显同来,已知皇帝态度暧昧,底气顿时足了几分:“谢大人,今日复勘可需按祖制,请五军都督府同监?”
谢渊道:“奉旨复勘,有玄夜卫与御史台足矣。”
萧恒却坚持:“若无都督府见证,恐有人说你‘私设公堂’!”
僵持间,周显忽然开口:“国公所言有理,传都督府参事前来吧。”
谢渊心中一沉——周显分明在拖延时间。
果然,待都督府参事赶到,已近巳时。
点兵时,萧恒早将挂名子弟藏于后营,只唤老弱士卒应付。
谢渊问:“花名册上的‘千户李达’何在?”
萧恒道:“李达昨日奉命巡查通州卫,不在营中。”
谢渊看向周显:“可传通州卫总兵核实?”
周显却道:“些许小事,不必兴师动众,先查下一人吧。”
巳时一刻,复勘过半,仍未抓到实据。
谢渊暗自焦急,忽闻秦飞低声禀报:“大人,萧恒后营有异动,似在转移账册!”
谢渊当机立断,对周显道:“周大人监点士卒,我去后营查看军械!”
不等周显回应,已率人直奔后营——果然见亲兵在焚烧账册,地上散落的残页上,“虚领饷银三千两”
的字迹清晰可见。
“拿下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