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3章 三营积弊久沉疴勋贵私囊饱岁河(5 / 6)
太师,您不仅严抓操练,连军粮这种细节都不放过,儿臣今日才懂‘治军先治弊’的道理。”
谢渊闻言,取出那盘掺沙的小米:“殿下你看,士卒吃这样的米,怎能有力气操练?为官者若连他们的饭碗都守不住,谈何守护江山?”
他命萧烨参与新米验收,亲身体验军粮核查的重要性。
片尾
团营改革推行已满一年,不仅十团营战力大增,谢渊主导修订的《团营军粮监督细则》《营房维护章程》等配套制度也相继落地,京营上下井然有序。
萧栎下旨将这些制度汇编为《团营新政集》,列为武臣必修之书,明确“后世若改此制,需经内阁、兵部、御史台三方联署,方可奏请”
。
此时,谢渊正忙着处理一件棘手事——前定国公萧恒的旧部暗中串联,在团营中散布“改革苛待士卒”
的流言,试图煽动不满。
他虽连日召集总兵议事、核查流言源头,却始终精神矍铄,只是偶尔会在批阅奏疏时揉一揉胀的太阳穴。
萧栎见状,命他将流言处置之事交由杨武牵头,自己留在府中梳理后续防范对策,不必每日亲赴营中。
谢渊虽遵旨留府,却并未清闲——他每日召秦飞汇报流言追查进展,指导杨武“以证破谣”
:将萧恒旧部私吞军粮的旧账与如今足额放的军粮册对比公示,让士卒看清流言虚假。
三日后,秦飞将串联流言的为者抓获,杨武也顺利平息了营中情绪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这日清晨,萧烨兴冲冲地走进谢府书房:“太师!
流言的为者已供认是受萧恒之子指使,现已被押入诏狱;营中士卒不仅没被煽动,反而主动揭了另外几名散布谣言的旧部!
这都是您教的‘以证服人’的功劳!”
谢渊放下手中的《防范流言对策稿》,笑道:“这不是我的功劳,是制度的力量。
你看,正因我们有军粮公示、旧案存档这些制度,才能快戳破谎言。”
他将对策稿递给萧烨,“这是我草拟的《团营舆情防范办法》,里面写了如何定期收集士卒意见、如何快回应质疑,你拿去看看,若有不妥之处,我们再一起修改。”
萧烨接过文稿,仔细翻阅,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,从“每月召开士卒代表会议”
到“玄夜卫暗查流言源头”
,考虑得细致周全。
他抬头看向谢渊,眼中满是敬佩:“太师,儿臣明白了,治理团营不仅要靠硬制度,还要靠暖人心的办法。
今后儿臣定按您的教导,既守制度底线,又恤士卒民情。”
谢渊点头,望向窗外——晨光中,团营方向传来整齐的操练呐喊声,清亮而有力。
他知道,团营的根基已稳,而这份“刚柔并济”
的治理之道,也终将由萧烨传承下去,守护好大吴的京师屏障。
卷尾语
团营改革中谢渊抑勋贵一案,以核查京营积弊始,以《团营管理条例》定为祖制终,是谢渊在“勋贵反扑、官官相护、帝王权衡”
三重压力下的制度革新之战。
他未以“削权”
为目的,而是以“强军”
为核心,既拿出勋贵贪腐的铁证打破阻力,又保留勋贵“监军”
之职缓和矛盾,终实现“京营积弊清除”
与“兵权收归朝廷”
的双重目标,暗合明代“于谦团营改革”
的历史逻辑。
从心理与策略维度观之,谢渊的改革展现了“刚柔并济”
的政治智慧:面对勋贵的嚣张反扑,以铁证驳斥、借帝王权威强推改革,是为“刚”
;保留勋贵体面、避免彻底对立,是为“柔”
;制定条例固化改革成果、建立联动机制延伸改革价值,是为“远谋”
;关怀士卒争取支持、联合文官集团形成合力,是为“务实”
。
这种特质让他在“勋贵根深蒂固、祖制束缚重重”
的困境中,不仅成功推行改革,更将改革成果转化为长效制度,其影响远一时的兵权调整。
《大吴名臣传?谢渊传》载:“渊借团营改革,清勋贵积弊,收旁落兵权,京营战力复振,边防以固,后世赖其制百年。”
此案印证了“改革需有破局之勇,更需有守成之智”
的真理——封建王朝的勋贵特权往往是治国顽疾,若仅靠强力打压,易引动荡;唯有如谢渊般,以证据为依据、以制度为依托、以平衡为策略,方能在清除积弊的同时,维护朝局稳定。
团营的操练声依旧在京师校场回荡,谢渊虽已不再亲赴巡查,但他制定的《团营管理条例》仍在规范着京营的运转,他压抑的勋贵贪腐、提升的军队战力,仍在守护着大吴的江山。
这场因“强军”
而起的改革,终将以“制度传承”
的形式,载入大吴史册,成为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