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7章 丹陛争锋气凛然孤臣持据斥庸顽(1 / 5)
卷语
《大吴会典?户部志》载:“边军粮草调度,需遵‘急则三日必达,缓则七日为期’之制,户部掌统筹,兵部掌催督,御史台掌监察,违者以‘延误军机’论罪。”
宣府卫遭瓦剌游骑突袭,粮道暂断,急奏京师请拨粮草。
帝萧栎命户部三日内调拨粮草五千石驰援,然户部尚书刘焕以“粮库盘点”
为由拖延,至第四日方启运,致宣府卫士卒断粮半日。
朝会之上,正一品太保兼御史大夫谢渊执确凿证据,与刘焕当庭对质。
此案非仅粮草之争,实为谢渊对“户部失职”
的追责,亦为对“文臣相护”
积弊的冲击,暗合明代“于谦督粮劾失职”
之史实,尽显封建朝堂“粮草即命脉,延误即重罪”
的严峻性。
丹陛争锋气凛然,孤臣持据斥庸顽。
粮车迟滞三军急,案牍分明百弊显。
掷盏狂言遮过失,秉心直语揭奸贪。
莫欺边徼无凭证,自有青史记忠奸。
太和殿的金砖被晨光镀上一层冷白,谢渊立于武臣列,左手按在袖中那卷厚厚的证据上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袖内是三份关键证物:宣府卫总兵亲笔签署的《粮草告急疏》,落款为“成武十三年六月十二日卯时”
;兵部出的《催粮咨文》,盖有兵部朱印,日期为“六月十二日午时”
;以及玄夜卫北司送来的《驿站传递记录》,清晰标注着户部收到咨文的时间——“六月十二日酉时”
。
三日前,宣府卫传来急报:瓦剌游骑袭扰独石口,焚毁粮站三座,剩余粮草仅够支撑两日。
萧栎当即召集群臣议事,命户部于三日内调拨五千石粮草,由京营护送驰援。
谢渊亲往户部督办,刘焕却以“夏粮刚入仓,需盘点核数,恐有误漏”
为由推脱,只说“尽力而为”
。
彼时谢渊便觉不安,暗中命秦飞派玄夜卫校尉监视户部粮库及驿站动向,果不其然,直至六月十五日辰时,粮草才从京郊粮库启运,比限期整整延误三日。
“陛下驾临——”
内侍的唱喏声打断了谢渊的思绪。
他随众屈膝,额头触到冰凉的金砖,心中却燃着一团火。
宣府卫密报称,因粮草延误,十六日清晨士卒已断粮,不得不宰杀军马充饥,若再晚一日,恐生哗变。
此等因户部失职引的危机,若不严惩,日后边军粮草调度将愈松弛,边防危矣。
萧栎坐定龙椅,目光扫过群臣:“宣府卫急报,瓦剌游骑已退,然粮草延误之事,需彻查问责。
户部,刘焕,你先奏报粮草调度详情。”
刘焕出列躬身,语气从容:“陛下,臣接旨后即刻安排盘点粮库,因夏粮入库繁杂,至十四日方核清数目,十五日辰时启运,十六日午后已抵宣府卫,未误大事。”
谢渊心中冷笑——“未误大事”
四字何其轻巧!
他深吸一口气,在刘焕退下的瞬间,跨步而出:“陛下,刘尚书所言不实!
此次粮草调度,延误整整三日,险些酿成边军哗变,臣有确凿证据,请陛下御览!”
满殿皆惊。
吏部侍郎张文立刻出列:“谢大人,刘尚书素以谨慎着称,岂能无故延误?恐是你误会了盘点流程。”
礼部尚书王瑾亦附和:“粮草盘点关乎国本,需细致入微,延误一两日在所难免,谢大人不必苛责。”
谢渊清楚,张文是刘焕的儿女亲家,王瑾曾受刘焕举荐之恩,此二人声,正是“官官相护”
的开端。
谢渊未理会二人的辩解,将袖中证据一一呈上:“陛下,此为宣府卫六月十二日卯时出的《粮草告急疏》,称‘粮草仅够两日,恳请三日之内驰援’;此为兵部同日午时出的《催粮咨文》,明确要求户部‘依制三日内启运’;此为玄夜卫核查的《驿站传递记录》,证明户部于十二日酉时便已收到咨文——从酉时至次日卯时,尚有八时辰,足够安排粮库盘点,何来‘繁杂延误’之说?”
萧栎接过证据,逐一看过,眉头渐渐拧紧:“刘焕,这三份文书所言属实?你为何十三日未启运?”
刘焕脸色微变,强作镇定:“陛下,十三日京郊粮库突遭暴雨,库房漏雨,需紧急修缮,故延误一日;十四日又遇粮车损坏,需调用备用车辆,再延误一日,并非臣故意拖延。”
“暴雨?粮车损坏?”
谢渊上前一步,语气锐利如刀,“臣已命玄夜卫核查京郊粮库气象记录,十三日仅为小雨,不足以致库房漏雨;备用粮车由工部统一管理,臣亦问过工部尚书张毅,十四日户部并未申请调用备用车辆——刘尚书,你还有何话可说?”
刘焕额头冒汗,眼神闪烁:“这……这或许是下属未及时上报,臣并不知情。”
“不知情?”
谢渊冷笑一声,又递上一份《粮库出库记录》,“此为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