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1章 秘库深缄一卷书字字皆含君心殊(2 / 7)

加入书签

周大人。”

谢渊将麻纸揉成一团,塞进袖中,语气平静得听不出波澜,“回去告诉周显,就说我明白陛下的心意了。”

张启躬身告退,心中暗叹——谢大人果然聪慧,一点即透。

他却不知,谢渊此刻的平静下,是翻涌的寒潭:自己为南宫请命,皆是出于君臣之义、兄弟之情,从未有过半分私心,可在帝王眼中,这些竟都成了“需存档监视”

的把柄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“大人,”

兵部侍郎杨武推门而入,见谢渊盯着狐裘出神,疑惑道,“陛下赐还狐裘,是好事啊,您怎么反倒愁眉不展?”

谢渊将狐裘收起,道:“你觉得,陛下为何要在此时赐还这个?”

杨武想了想,道:“定是陛下念及大人治河之功,又想起德胜门的旧情,想缓和与大人的关系。”

“缓和?”

谢渊冷笑一声,“是敲打。”

他将周显的密示告知杨武,杨武脸色骤变:“陛下怎能如此?大人对大吴的忠心,天地可鉴!”

“帝王之心,本就深不可测。”

谢渊道,“我掌兵部兼御史台,权柄过重,陛下猜忌是常情。

这匣密档,既是监视,也是警告——让我别‘逾矩’。”

“那大人打算怎么办?”

杨武担忧道,“要不,您主动辞掉御史台的差事,以示无争?”

“不可。”

谢渊摇头,“御史台是监察百官的关键,若落入他人之手,李嵩旧党死灰复燃,朝堂必乱。

我若辞官,不是‘避嫌’,是‘示弱’,反而会让陛下觉得我心中有鬼。”
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远处的宫墙:“如今之计,唯有‘守本分’——军务上,尽心尽力,不让边防线出半点差错;监察上,不偏不倚,既不构陷忠良,也不纵容奸佞;至于南宫那边……以后少去,即便是送药,也要走光禄寺的明路,留下痕迹,省得陛下猜忌。”

杨武看着谢渊眼中的疲惫,心中一阵酸楚——这位为大吴出生入死的太保,如今竟要在“忠心”

与“避嫌”

之间苦苦挣扎。

玄夜卫丙字库内,周显正指挥校尉将“谢渊南宫往来事”

的木匣放入最深处的暗格。

暗格的门上,刻着“非帝谕不得启”

五个大字,锁芯是玄夜卫特制的“九转玲珑锁”

,只有萧栎的御赐钥匙才能打开。

“都退下吧,这里不用你们守着。”

周显对校尉们道。

校尉们躬身退去,库房内只剩下周显和秦飞两人。

秦飞看着暗格,低声道:“大人,真要把这份档案藏得这么严实?若是日后陛下真要拿谢大人问罪,取档不便不说,还容易落人口实,说我们玄夜卫‘构陷大臣’。”

周显叹了口气:“你以为陛下真要治谢大人的罪?若要治罪,当初南宫供给案时就治了,何必等到现在?这份档案,是陛下的‘定心丸’——看着它,陛下才觉得能‘掌控’谢渊。”

他顿了顿,又道:“谢大人是难得的忠臣,可忠臣太有威望,就是‘威胁’。

陛下既要用他,又要防他,这份档案,就是‘防’的手段。

我们做下属的,只能照办,不能多问。”

秦飞沉默片刻,道:“可属下听说,谢大人昨日已按规矩,将送往南宫的药材报给了礼部,还附上了清单,连包装的布帛都注明了尺寸——这分明是在向陛下表‘无隐瞒’啊。”

“他是聪明人,”

周显道,“一点就透。

可陛下的猜忌,不是‘表忠心’就能消除的。

你还记得石迁吗?当年石迁也深得先帝信任,可一旦有了‘谋逆’的嫌疑,先帝不照样说杀就杀?帝王眼中,没有‘永远的忠臣’,只有‘永远的掌控’。”

秦飞心中一寒——他终于明白,玄夜卫存在的意义,不仅是缉捕奸佞,更是帝王“制衡”

群臣的工具。

而谢渊这份档案,不过是众多“制衡工具”

中的一个。

“对了,”

周显忽然想起什么,“张文、陈忠的余党,最近可有动静?”

“查了,”

秦飞道,“他们在暗中联络地方官员,想借‘谢大人专权’的由头递弹劾疏,只是怕陛下震怒,还没敢递上来。”

“盯着他们,”

周显眼中闪过一丝厉色,“若敢递疏,先把他们的罪证查清楚,一并交给刑部。

谢大人现在不能出事——河工刚平,边防线还需他镇守,此时动他,朝堂必乱,陛下也不会答应。”

秦飞躬身领命:“属下明白。”

乾清宫内,萧栎正与礼部尚书王瑾商议南宫祭祀之事。

王瑾是个老臣,素来谨言慎行,今日却格外犹豫,几次欲言又止。

“王尚书有话不妨直说。”

萧栎看出他的心思,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