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4章 一爻点破千重险半语惊醒万里身(2 / 4)
将领,十个有八个没得善终,皆是因‘功高震主’四字。”
谢渊沉默了。
老者的话像一把锤子,敲在他的心上。
他想起元兴帝实录中记载的——靖难之役后,元兴帝以“谋逆”
罪处死了七位战功卓着的将领,其中就有当年率军攻破南京城门的都督佥事,理由竟是“其功盖主,恐难驾驭”
。
而如今,自己的处境比那些将领更险:旧党在朝中散布流言,宗室在旁窥伺,连萧栎看他的眼神,也渐渐少了当年的信任,多了几分审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“那依老丈之见,当如何应对?”
谢渊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急切。
老者拿起那根“亢龙”
卦签,在地上写了八个字:“持满戒盈,急流勇退”
。
“谢太保掌军政、管监察,权倾朝野,这是‘满’;德胜门大捷,功盖天下,这是‘盈’。”
老者解释道,“若不收敛锋芒,早晚会引火烧身。
老夫建议,太保当自请辞去部分职权,再将子弟送离京师,以示‘无争权之心’,或许还能保全身家。”
谢渊的心猛地一揪。
辞去职权?他怎能甘心?边防未固,瓦剌仍在边境虎视眈眈;旧党未除,官场腐败日益严重;京师百姓还在为粮米掺沙、赋税过重而怨声载道——这些事,哪一件离得了他?可若不辞去职权,真要落得“鸟尽弓藏”
的下场,不仅自身难保,还会连累亲信,甚至动摇社稷根基。
就在此时,不远处传来一阵喧哗。
几名身着皂衣的差役正驱赶流民,其中一名差役一脚踢翻了一个流民的破碗,骂道:“瞎了你的狗眼!
敢挡李大人的路!”
谢渊抬头望去,只见一顶八抬大轿从街尽头而来,轿前的牌子写着“吏部尚书”
——正是李嵩。
轿帘掀开一角,李嵩的侧脸露了出来,他目光扫过城根,看到谢渊时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,便放下了轿帘。
谢渊的心沉了下去——李嵩显然认出了他,即便他换了便服。
若李嵩借此散布“谢渊微服私访,勾结江湖术士,图谋不轨”
的流言,后果不堪设想。
老者也看到了李嵩的轿子,低声对谢渊说:“客官快走吧,李大人与谢太保素来不和,被他撞见可不是好事。”
谢渊点了点头,从怀中摸出一块碎银,放在老者面前。
老者却推了回去:“老夫当年在德胜门受过谢太保的恩惠——那时粮草短缺,是太保下令将自己的口粮分给士兵和流民,老夫才能活到今天。
这卦,分文不取。”
谢渊没有再推让,只是深深地看了老者一眼,便起身与亲兵匆匆离开。
走了一段路,他回头望去,只见老者仍蹲在墙角,摆弄着卦签,而李嵩的轿子已经远去,只留下一串杂乱的脚印。
他的心乱如麻——老者的话、李嵩的眼神、旧党的构陷、萧栎的猜忌,像一张网,将他紧紧困住。
“大人,李尚书刚才好像认出您了。”
亲兵担忧地说。
谢渊“嗯”
了一声:“他若想构陷,总会找到借口。”
他想起昨日秦飞递来的密报——李嵩暗中授意吏部侍郎张文,将宣府卫粮米掺沙案的责任推给兵部,理由是“兵部监管不力”
。
而刑部尚书马昂与李嵩交好,竟也默认了这一说法,迟迟不将案件移交御史台核查。
官官相护,层层包庇,他这个御史大夫,竟连查案的权力都被架空了。
行至一条僻静的小巷,谢渊停下脚步,对亲兵说:“你即刻去玄夜卫北司,让秦飞秘密核查理刑院‘查谢太保冒领战功’之事,务必找到是谁在背后主使;再让他盯着李嵩的动向,看他今日去城根做什么。”
亲兵领命:“属下遵旨!”
看着亲兵离去的背影,谢渊靠在墙上,闭上眼睛——他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,仿佛肩上的军政大权、监察重任,都变成了沉重的枷锁。
他沿着小巷缓步而行,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老者的话:“持满戒盈,急流勇退”
。
可他真的能退吗?他想起德胜门守城时,一名年仅十五岁的小兵对他说:“谢大人,我爹娘都死在瓦剌人手里,我要跟着您杀胡虏,守京师!”
那小兵最后死在了城楼上,手里还紧握着一把断刀。
他想起上个月去宣府卫巡查,一名老妇人拉着他的手说:“谢大人,粮米里的沙土太多,我孙儿吃了拉了三天肚子,您可得为我们做主啊!”
这些画面在他脑海中闪过,让他无法放弃肩上的责任。
可若不退,又该如何应对?他想起元兴帝时的宋濂——宋濂辅佐元兴帝整饬吏治、展生产,功劳卓着,却因“权过重”
被旧党构陷,最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