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4章 不是太保修民本怎教寒甲又归营(4 / 4)

加入书签

望着士兵们巡逻的身影,他们的步伐坚定,眼神明亮,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迷茫与恐惧。

帐内的案上,整齐地摆放着那些家书,旁边是追回的克扣银两和冬衣清单,还有陈忠等人的供词。

这些东西,都是这场风波的见证,也是大吴吏治从浊到清的开始。

秦飞送来最新的消息:“陈忠供出李嵩曾指使他克扣粮饷、构陷士兵,陛下已经令玄夜卫搜查李嵩府邸,不日便可定罪。”

谢渊点点头,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——李嵩这个旧党核心,终于要倒了。

风从营外吹来,带着春天的暖意,谢渊摸了摸怀里的联名信,感受到那些手印的温度。

他知道,只要他和这些士兵在一起,只要朝廷能坚守“护民治军”

的初心,大吴就不会倒,京师就永远安稳。

卷尾语

大吴太保谢渊夜巡营垒查逃半日,非仅“整顿军纪”

之役,实为“除奸纾困、军心凝聚、吏治清源”

的关键转折。

从夜巡现逃路地图与家书惨状,到斥退营官、拘押陈忠亲信;从补粮饷、解救士兵家人,到彻查户部克扣、构陷黑幕;从士兵感恩归心,到旧党核心受挫,谢渊之心路,映照着大吴危局下“治军必先安民、除奸必先恤下”

的真理。

此查逃之事,有四重历史意义:其一,破“旧党构乱京营”

之谋——陈忠以“克扣+构陷”

逼士兵逃遁,欲为瓦剌内应,却被谢渊及时现并挫败,保住京师左翼防线;其二,立“治军以民为本”

之范——通过补粮饷、解救家人、焚毁逃图,以实际行动安抚士兵,证明“军心非靠威慑,而靠体恤”

,为后续京营整顿立标杆;其三,显“律法不阿权贵”

之严——营官为李嵩门生,陈忠为六部侍郎,谢渊不顾其背景坚决拘押,彰显“无论官阶,犯法必惩”

,震慑旧党余孽;其四,补“军民同心守京师”

之环——士兵因谢渊之仁而愿死战,百姓因士兵之守而得安稳,形成“官护民、民拥军”

的良性循环,补大吴危局下“民心即防线”

的历史闭环。

然旧党肃清、吏治整顿仍需深化:李嵩虽将定罪,其党羽遍布地方卫所,需秦飞与谢渊联动清查;户部粮饷制度需彻底改革,建立“兵部直+玄夜卫监督”

机制,从根源杜绝克扣;士兵家人安置需礼部、刑部协同,建立“军属保护法”

,防旧党再以家人要挟。

然夜巡查逃的实践已为大吴提供路径——唯有“恤兵如子、除奸如铁”

,方能凝聚军心;唯有“军法护民、吏治清明”

,方能稳固社稷。

谢渊夜巡营垒之事,终将载入《大吴军志》,成为“忠良恤兵、治军安民”

的典范。

那些曾被藏起的逃路地图,已化为灰烬;那些浸满泪水的家书,已成为“军民同心”

的见证;而谢渊那句“以太保之名担保”

的承诺,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最温暖的印记,指引着后世君臣,以民为本,以法为纲,守护万里河山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