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7章 不是忠良驱敌寇怎教今日待东风(3 / 3)

加入书签

崇、徐靖已供出所有同党,刑部已拘押李嵩旧党五十余人,朝局肃清;新帝令礼部筹备归京礼仪,令玄夜卫沿途布防,确保太上皇安全。”

萧桓握着密报,指尖微微颤抖,却不再是激动,而是平静的期盼——所有的艰难都已过去,所有的奸佞都已伏诛,所有的心愿都将实现,归京的日子,真的近了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他走到窗边,推开窗,晨光洒在他的身上,带着暖意。

殿外的梅树已谢了,却冒出了嫩绿的新芽,像在迎接新的春天。

萧桓望着北方,心中默念:“皇祖父、皇父,儿臣要归京了,要带你们的遗骨回家了;谢卿、秦卿,朕要归京了,要与你们一起,护好大吴的江山,护好天下的百姓;大吴的百姓,朕要归京了,要与你们一起,迎接中兴的日子。”
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缝,落在案上的布包上,旧棉袍的补丁在光里泛着浅淡的光泽。

萧桓坐在案前,拿起《大吴祖制录》,翻到最后一页,用炭灰墨写下:“成武三年春,秦飞破瓦剌王庭,逼其送归陵寝、遗属,朕待归南宫,整理旧袍,藏血书,忆忠良,知大吴中兴可期。”

字迹虽简,却记录下他困南宫的最后时光,也记录下他对忠良的感激,对社稷的坚守。

殿外传来玄夜卫侍卫的脚步声,却没了往日的监视意味,反而带着几分恭敬——他们知道,眼前的这位太上皇,即将归京,即将与忠良们一起,开启大吴的新篇章。

萧桓望着殿外的天空,湛蓝如洗,像大吴的未来,一片光明。

片尾

南宫的暮色温柔,殿内的烛火已换成新的,映着案上整齐的布包、翻开的《大吴祖制录》,还有那封写着“归期三日”

的密报。

萧桓坐在案前,手握着玉佩,目光望向北方——那里,先帝的陵寝遗骨正在归途,殉臣的遗属正在赶路,忠良的将士正在护送,归京的车马,已在漠北的晨光里启程。

风从窗缝里钻进来,带着初春的暖意,吹在他的脸上,像在安抚他困南宫的岁月,也像在迎接他归京的荣光。

他轻轻抚摸着旧棉袍上的补丁,想起那些寒夜、那些愧疚、那些坚守,心中忽然释然——所有的苦难都已成为过去,所有的忠良都将得偿,所有的期盼都将实现。

烛火摇曳,映着他平静的脸庞,也映着布包里的血书、祖制录、新棉袍,这些都是他困南宫时的见证,也是他归京后,护持社稷、安抚百姓的底气。

他知道,归京不是结束,而是开始,是他弥补过错、守护忠良、振兴大吴的开始。

卷尾语

大吴太上皇南宫待归半日,非仅“整理行装、静待归期”

之事,实为“君德成熟、忠良得胜、社稷中兴”

的历史见证。

从接密报知归期的平静,到整理旧袍忆过往的愧疚;从念忠良破敌的感激,到思归京后行事的笃定;从藏血书守初心的坚定,到待仪仗迎归的期盼,萧桓之心路,映照着大吴危局下“困厄砺君德、忠勇定社稷”

的真理。

此待归之事,有四重历史意义:其一,证“忠良护主”

之效——秦飞兵逼王庭、清剿奸佞,为萧桓归京扫清所有障碍,补“忠良与皇室生死与共”

的历史闭环;其二,显“君德成长”

之变——萧桓从昔年的犹豫多疑,到今日的“重陵寝、念遗属、轻个人”

,君德日臻成熟,为后续皇室内部凝聚、共商中兴奠定基础;其三,清“朝局浊乱”

之根——李嵩旧党覆灭,罪证确凿,大吴吏治、司法重回正轨,为北伐未尽之事、百姓安居之业扫清障碍;其四,定“社稷中兴”

之基——陵寝归、遗属安、北境复、君将归,大吴内外皆安,民心凝聚,中兴之势已成。

然中兴之路仍需前行:北伐虽胜,瓦剌仍需震慑,边地防务需谢渊、岳谦持续稳固;陵寝归葬需礼部依制筹备,殉臣遗属安置需户部、地方协同,不可懈怠;萧桓归京后,皇室权力衔接需谨慎,需与新帝共商朝政,避免权力纷争。

然待归之日的平静与笃定,已为大吴注入“持续中兴”

的力量——忠良知君心所向,更愿倾力辅佐;百姓知社稷安稳,更愿耕织兴业;朝野知朝局清明,更愿奉公守法。

南宫待归,终将成为大吴中兴史上“困厄尽头见光明、忠良君德共护邦”

的永恒见证,如漠北晨光,照亮大吴未来的征程。

hai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