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3章 不是此身闻胜讯怎教眉际暂舒愁(2 / 4)
清晨的淮河东岸,雾气未散,秦飞身着玄色劲装,站在土坡上,手握着谢渊送来的火铳图纸,令火铳手列阵;瓦剌骑兵呼啸而来,马蹄踏得河水飞溅,却在火铳“砰砰”
的响声中,纷纷倒地,前阵的骑兵瞬间乱了阵形;然后,岳谦拨来的宣府卫旧部,身着带着“岳”
字纹的甲胄,手持长枪,列着鸳鸯阵,从侧翼绕出,像一把尖刀,插进瓦剌军的后阵;激战到深夜,淮河水面飘着瓦剌军的尸体,秦飞站在河边,战袍染血,却仍握着令旗,喊着“追!
别让残敌跑了”
——这场景,与《祖制录》里元兴帝靖难大捷的记载,竟有几分相似,都是忠勇之将率忠良之军,为社稷而战。
他想起战前李嵩的阻挠——秦飞递来的密报里写,李嵩令户部侍郎陈忠“缓淮河军粮”
,说“边军粮饷需优先供京师”
,实则是想让秦飞因粮尽而败;陈忠还真的扣了三万石粮,多亏秦飞提前令张启查得陈忠私藏粮饷的仓库,连夜派人起获,才没误了战机。
萧桓的指尖落在“张文被扣”
的字句上,冷笑一声:李嵩以为派个门生就能阻军截报,却不知秦飞早有防备,连文勘房的勘验都用上了——张启掌玄夜卫文勘房,专司墨痕、印鉴核验,张文想伪造“边军败”
的假报,定会被张启识破,扣在营中也是活该。
萧桓起身走到窗边,推开一条缝,望向北方——淮河的方向虽看不见,却仿佛能听到边军将士的欢呼,能看到秦飞在阵前接受俘虏,能看到火铳手们擦拭着心爱的武器,准备追击残敌。
窗外的眼线还在巡逻,却没了往日的嚣张,大概是没等到“瓦剌胜”
的假消息,脸上满是烦躁。
萧桓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冲动,想对着窗外喊“大吴胜了!
瓦剌败了”
,想让李嵩的眼线知道,他们的阴谋落空了,想让天下人知道,大吴的忠良能打仗,能保社稷!
他忍住冲动,回到案前,将捷报小心翼翼地折好,放进《祖制录》“元兴帝靖难大捷”
的篇页里——这是他对捷报的珍视,也是对秦飞、谢渊、岳谦的认可,让大吴今日的大捷,与昔日的靖难大捷,在书中相遇,在历史中传承。
然后,他取来狼毫笔,在捷报的空白处写下:“飞忠勇,破瓦剌于淮河,斩敌万余,缴粮五万,此乃大吴之幸,社稷之幸。
张文被扣,陈忠可查,清奸之日近矣。
朕在南宫,盼卿乘胜追击,盼北伐早日胜利,盼朕早日归京,与卿共清奸佞,共护百姓。”
写下“共清奸佞”
四字时,笔锋格外用力,墨痕深透纸背——这是他的誓言,也是对李嵩之流的警告:你们的好日子,不多了。
萧桓想起秦飞昔年在山西的模样,那时秦飞还是个巡抚,面对矿监的嚣张,敢率衙役查封粮铺;如今秦飞掌玄夜卫北司,率边军破瓦剌,从文官到武将,从护民到护边,他的忠勇从未变过。
还有谢渊,虽在京师守安定门,却仍为淮河之战谋划,送火铳图纸、调岳谦旧部,君臣同心,方能有此大捷;岳谦也尽了力,拨出最精锐的宣府卫旧部,还令部将配合秦飞,岳家的忠勇,果然名不虚传。
他又想起李嵩的嘴脸,战前说“秦飞不懂军事,必败”
,说“边军久疏战阵,不可用”
,如今捷报传来,李嵩定是坐不住了,怕是要找借口将张文被扣的责任推给别人,或是再伪造些“瓦剌仍强”
的假消息。
萧桓从《祖制录》中取出前日秦飞递来的密报,上面写着“臣已令张启收集张文与瓦剌细作往来的书信,待战后呈新帝”
,心中愈坚定:有这些证据,再加上今日的捷报,定能将李嵩党羽一网打尽,让他们为自己的通敌、误国付出代价。
殿外传来眼线的咳嗽声,显是在催促“该查岗了”
,萧桓将捷报重新藏好,合上《祖制录》,装作继续读书的模样。
眼线推开门,目光扫过案上的书、炭盆,见没什么异常,才不甘心地退出去,关门时还故意用了力,震得窗棂上的水珠簌簌落下。
萧桓望着紧闭的殿门,嘴角露出一丝笑意:你们再怎么监视,也挡不住捷报,挡不住忠良,挡不住大吴中兴的脚步。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缝,落在《祖制录》上,映出“元兴帝靖难大捷”
的朱批,与萧桓写在捷报上的墨痕相映,像跨越百年的共鸣。
他起身走到先帝神位前(用木板临刻的元兴帝、永熙帝神主牌),将捷报轻轻放在神位前,躬身行礼,声音带着哽咽:“皇祖父、皇父,孙儿(儿臣)今日闻捷报,秦飞破瓦剌于淮河,斩敌万余,缴粮五万石,大吴的北境稳了,北伐有希望了!
孙儿(儿臣)定能等到归京的那一天,清剿李嵩奸党,护好你们留下的江山,不负列祖列宗的嘱托,不负天下百姓的期盼。”
行礼毕,他拿起捷报,重新读了一遍,每一个字都像暖流,淌过心田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