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7章 灵车碾雪兮返我京疆(5 / 6)

加入书签

贵的念想。

他的指尖在灵位“谢公勉”

三个字上轻轻拂过,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少年的头顶,“勉儿,先等等,父还得守着安定门,等击退了瓦剌,等陛下的诏旨来了,再送你去忠勇祠,那里都是像你一样的忠勇之士,你不会孤单。”

说完,他才转过身,对林文微微颔,声音虽仍带着悲戚,却已恢复了几分太保的沉稳:“有劳林侍郎主持,便按礼制暂封棺吧。

只是……棺盖轻些,别惊扰了他。”

林文躬身应道:“太保放心,臣省得。”

一旁的老管家早已备好棺盖,是与灵柩同料的梓木,打磨得光滑温润。

两名礼部吏员上前,动作轻缓地将棺盖覆在灵柩上,没有用钉子固定——按礼制,暂封棺只需盖覆,待迁葬时再正式封钉,也算是给逝者留一丝“待归”

的念想。

谢渊站在一旁,目光紧紧盯着棺盖,直到棺盖完全覆住灵柩,才缓缓闭上眼,深吸了一口气——像是在与儿子作别,又像是在给自己打气:安定门的烽火还没熄,他不能沉溺于悲伤,得赶紧回去,守住儿子用命护着的家国。

谢渊点点头,走到灵柩旁,最后一次抚上棺木,仿佛在与儿子告别:“勉儿,父得回安定门了,城头还有弟兄们等着,还有京师的百姓等着。

你在这儿好好待着,父会守住京师,守住你用命换来的太平,等击退瓦剌,再来看你。”

他转身对秦飞道:“灵柩就托付给你和管家,务必照料好,某去去就回。”

秦飞躬身:“太保放心,臣定不负所托。”

管家想劝他多留片刻,递上一杯热茶:“太保,您刚回来,喝口茶再走吧?”

谢渊却摆摆手,抓起放在一旁的镇国剑,转身走出灵堂。

门外的雪又下了起来,落在他的素袍上,很快积了薄薄一层,他却浑然不觉——安定门的烽火还没熄,瓦剌还在窥伺,他不能耽于悲痛,勉儿在天有灵,也会希望他守住京师。

谢渊策马返回安定门时,夕阳已沉到地平线以下,城头的烽火早早燃起,橙红色的火光映在他的素袍上,像染上了一层血。

京营卒见他回来,皆躬身行礼,眼神里满是敬佩——他们都知道太保刚经历丧子之痛,却没多留片刻,第一时间返城督防,这份忠勇,让人心生敬畏。

岳谦(从二品,都督同知)迎上来,递过一件玄色披风:“太保,天凉,您换了素袍,当心着凉。

瓦剌方才派游骑袭扰过,被咱们打退了,不过看他们的动静,明日或许会大举进攻。”

谢渊接过披风裹在身上,目光望向远处的瓦剌营帐,声音低沉:“士卒们的情况如何?粮饷还够吗?”

“陈侍郎调拨的粮饷午后到了一部分,勉强够明日用,就是士卒们太疲惫,有的已经两夜没合眼了。”

岳谦叹了口气,“方才还有卒子问,谢守备在宣府……是不是真的……”

谢渊点点头,走到城垛旁,对着城头的士卒们高声道:“弟兄们,某有一事告知——某的儿子谢勉,在宣府西城门战死了。

他死的时候,才二十一岁,身中五创,却仍挥刀斩敌,到最后一口气,还喊着‘守边土、护大吴’!”

士卒们沉默了,有的低下头,有的红了眼眶——他们大多见过谢勉,那个总跟在太保身后,笑着问“如何能当好兵”

的少年,如今却成了忠烈。

“某知道你们疲惫,知道你们想家。”

谢渊的声音提高了几分,目光扫过每一张脸,“可你们看,远处的瓦剌营帐,他们想破城,想杀咱们的家人,想毁咱们的家国!

勉儿在宣府,五百部卒饥乏,仍死战不退;咱们在安定门,有粮饷、有城防,难道还不如他们?”

“不能!”

士卒们齐声嘶吼,声音震得城头的积雪簌簌落下,疲惫仿佛被这股劲气驱散了大半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谢渊拔出腰间的镇国剑,剑身在火光下泛着冷光:“好!

明日瓦剌来攻,某与你们一起死战!

咱们要让瓦剌知道,大吴的男儿,不管是在宣府,还是在京师,个个都敢‘死守’,个个都能护家国!”

“死守!

护家国!”

士卒们的嘶吼声再次响起,回荡在安定门的夜空。

岳谦看着这一幕,悄悄松了口气——他知道,太保不仅是在鼓舞士气,更是在继承谢守备的遗志,用这份忠勇,撑住京师的防线。

夜幕渐深,谢渊靠在城垛旁,望着远处的星空。

寒风卷着雪粒落在脸上,他却不觉得冷,怀里的绝笔信仿佛还带着少年的温度。

他轻声道:“勉儿,你看,城头的弟兄们都有士气,明日定能击退瓦剌。

你在九泉之下安心,父会守住京师,守住你用命护着的边土,守住咱们的大吴。”

天边泛起鱼肚白时,瓦剌的号角声如期响起,三万骑像黑色的潮水,往安定门涌来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